《寄赞上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这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过对前一次卜邻的回顾,引出诗人置“草堂地”的条件。杜甫到秦州后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为那里有赞公这位“上人"的缘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说“卜邻”,正是这个意思。三至八句说明“心所求”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衬出“一昨陪锡杖"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脚哀",由于“腰脚衰”,所以“未便阴崖秋”,脉络十分清楚。“未便"句从反面讲,“重冈”两句正面说,就是《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所说的“要求阳冈暖”的意思。“茅屋”句写作者的另一条件;置草堂并购附近可耕种的土地。最后一句“斯焉”的“斯”统指上述各项,“心所求”总结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闻”以下四句,描写“西枝西”的那条山谷。这里关于山谷的传闻,正照应上段中对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冈”,不过一从“冈’’说,一从“谷"说;“亭午"句承“竞日”句,其中一写正午,一写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诗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雨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互相来往交游,共同欣赏西枝秀色胜景,以此为乐事。“柴荆”、“茶茗”,淡泊闲适,正是风流之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从这首诗里,读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
关外多峻岭,岭上矗重关。往返经嵚崟,龙门复长安。
土木渐平衍,怀来颇宽闲。山势若却避,逡巡青冥间。
西南接太行,其东亘西山。层层护神京,隐隐若龙蟠。
居庸最雄长,两壁高巑岏。峡束四十里,危堞欹云端。
咽喉扼要区,儿孙俯群峦。忆我初来时,乱石撞奔湍。
石瘦伤马足,湍清惊旅颜。十步九倾仄,百里千萦盘。
夜宿魂尚悸,晨征气犹啴。今过成坦途,顿忘登陟艰。
但觉山色佳,松石增苍寒。涧水循轨流,徐响鸣潺湲。
野屋插山嘴,屋角山花殷。丛祠结构牢,缘崖峻阑干。
欣览未及毕,南口憩晨餐。问此何时修,两月倏改观。
皇仁轸商旅,职贡通戎蛮。况兹来庭者,昆邪暨呼韩。
岂忍令远人,兴嗟行路难。除道与成梁,令典载《周官》。
帝曰其恤哉,勿惜公帑颁。至治洽唐虞,德泽岂易殚。
小臣林泉侣,滥窃膺簪冠。斯游实快意,藤杖穷跻攀。
宇宙富名岳,石室藏金丹。百未探一二,所惭双鬓斑。
人生几緉屐,浩然发长叹。
生不识玉门关,梦不到祁连山。忽然天风吹马足,直上千仞万仞之峰巅。
积雪璨巉岩万万古,其鳞之而玉龙舞。有时天亦被雪遮,一片空蒙迷仰俯。
我闻西域冈底斯乃山岳尊,祁连南北脉络分。群山莽莽入关去,武功太白皆儿孙。
亥章不能步,神禹不能导。遂使益地括地图志讹,雪海冰天白浩浩。
既不如张博望,浮槎竟到青天上,又不如郑安远,左执鞭弭右橐鞭。
负戈万里天西来,平生游迹真奇哉。雪山峨峨白玉皑,冰山晶晶沙山颓。
罗卜淖尔蒲类海,如螺如芥如浮杯。西穷西海滨,东望东海限,四海复四海,自西至东二万馀里舆图恢。
九州岛五岳峰数堆,南界北界青莲开。三千大干鲜如此,虫沙猿鹤一瞬俱尘埃。
膏我车,秣我马,天山雪深几没踝。白云如席堕我鞯,白雪如掌落我肩。
羲和纡辔娥魄晦,但见银海沆瀁上下左右兜罗绵。
不用纪功勒石铭燕然,亦不用短衣射虎消残年。
醉斟车上酒泉酒,一唱玉门迁客西征篇。
龙山慧山两山云,出能为雨入为晴。云山之气有敛散,敛散之理斯为神。
我庐山下为小隐,云为动兮山为静。悠然而出物之泽,屹然而峙地之镇。
我见云山善与俱,云山无情不见余。我比云山多此见,不如一似云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