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夜里宫门不锁永寿殿已来了围兵,如今宫殿荒凉,再也不见潘妃妙曼的舞姿了。
梁朝宫中的笙歌箫管三更停歇后,仍然能够听到习习夜风摇响檐前九子铃。
注释
永寿:殿名。南齐废帝萧宝卷宠爱潘妃,修建永寿、玉寿、神仙等宫殿,四壁都用黄金涂饰。
扃(jiōng):关宫门。中兴元年(501),雍州刺史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率兵攻入南齐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齐的叛臣王珍国等作内应,夜开宫门入殿。时齐废帝正在含德殿吹笙歌作乐,兵入斩之。
金莲:齐废帝凿金为莲花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见《南史·东昏侯本纪》)这里面是说齐亡后,宫殿荒凉,再也不见潘妃妙曼的舞姿了。
梁台:晋、宋间称朝廷禁省为台。梁台即萧梁宫禁之地,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九子铃:挂在宫殿寺庙檐前作装饰用的铃,用金、玉等材料制成。

赏析

  这首诗题为“齐宫词”,却兼咏齐、梁两代,此诗从一个横断面描述并剖析了六朝时齐的亡国过程,并将议论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叙事之中。全诗语言简洁凝练,又充满韵味。

  首先前两句“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写南齐亡国的史实。昔时齐废帝生活奢靡无度,而后梁武帝萧衍带兵入城,不久齐便城破人亡。在实际中,这些事件时间跨度很大,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但诗人单刀直入,截取横断面,从兵来国亡之夜着笔,将“永寿”、“金莲”等情事不露痕迹地融化在里面,不仅简炼紧凑地交代了南齐的覆亡,不仅刻画出了废帝死前茫然不觉、纵情享乐的荒淫昏聩,而且透露出亡国前的种种奢淫情况。由此却可窥见南齐亡国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教训。

  这种集中概括的写法颇像戏剧作品把场景限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构成具有尖锐戏剧冲突的场面,通过幕前交代幕后一样。将“含德殿”改为“永寿殿”,将夜开宫门改为“夜不扃”,这种细节上的改动,同样出于集中、强烈地反映生活的需要。废帝国亡身死,是以“金莲无复印中庭”这种富于暗示性的咏叹之笔轻轻带出。“无复”一语,似讽似慨,寓讽于慨。

  后两句“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转写梁台歌管。梁台实即不久前齐废与潘妃荒淫享乐的齐宫,不过宫殿易主而已。“歌管三更”与“夜不扃”、“犹自”与“无复”呼应。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不同的角色上演相同的故事。诗人既没有对梁台歌管作正面描写,更不诉诸平板的叙述议论,而是抓住“九子铃”这一细小事物加以巧妙的暗示。齐废帝曾剥取庄严寺的玉九子铃来装饰潘妃宫殿,这在废帝的荒淫生活中虽只是小插曲,却颇具典型意义。诗人特意让九子铃出现在“梁台歌管三更罢”之时,不仅串贯了齐、梁两代,而且让它发挥丰富的暗示作用。以静托喧,暗示梁台歌管的喧闹。诗人虚点“梁台歌管”,实写歌管声歇”后寂静中传来的“风摇九子铃”的声响,巧妙地暗示出不久前的喧闹。因为在喧天的歌管声中是听不到铃声的。

  “九子铃”是齐废帝奢淫、荒唐行为的突出表现,这个亡齐遗物出现在梁宫歌管声中,暗示了梁宫新主继承的是亡齐旧衣钵,“犹自”一语,点明此意。诗人以已经闭幕的一出衬托正在串演的一出,暗示梁台的必然崩溃。“九子铃”不仅是齐废帝荒淫生活的见证,也是其亡国殒身的见证。和荒淫亡国联结在一起的九子铃,对于歌管依旧的新朝来说,乃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歌管既然依旧,“永寿兵来夜不扃”的一幕,“金莲无复印中庭”的结局也必然重演。由此可见这首诗的构思新颖精巧,表现含蓄蕴藉,其暗示的手法用得很成功。

  全诗看来,可知作者的微意似乎不止于此。如果仅仅是以古鉴今,向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一个荒淫亡国历史教训,专写齐事即可达到目的,不必兼写齐梁,作者借同一齐宫串演齐梁两代统治者肆意荒淫的丑剧,特别是借九子铃着重揭露梁台新主重蹈亡齐旧辙,无视历史教训,其真正用意似乎是要通过“亡国败君相继”的历史现象显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揭露的规律正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所说的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李商隐暗寓在艺术形象中没有明白说出的旨意,杜牧恰像代他作了痛快淋漓的表达。前人之声而后人漠视,重蹈覆辙也是必然的了,这便是李商隐含蓄地揭露的历史潮流和规律。

  值得提出的是,整首诗中尽管表面上未有一处作议论,实际上却处处在议论,只不过诗人的议论已完全融化在诗的叙写与慨叹之中,因此议论便显得不着痕迹。从这里也能看得出此诗的高明所在。

创作背景

  公元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李商隐任盐铁推官,而后宦游江东(今南京、扬州等地)一带,游历了六代繁华的金粉之地。而这南朝历代短祚的见证,触发诗人的亡国之忧。于是诗人写下此诗,并抒发了希望唐代的统治集团能汲取历史教训的感情。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你喜欢
暮齿甘衰谢,逢人惜别离。青山前代业,老树此身移。
买药将衣尽,寻方见字迟。如何镊残鬓,览镜变成丝。
别酒初销。怃然弭棹蒹葭浦。回首不见高城,青楼更何许。大め轲峨,越商巴贾。万恨龙钟,篷下对语。
指征路。山缺处,孤烟起,历历闻津鼓。江豚吹浪,晚来风转夜深雨。拥鼻微吟,断肠新句。粉碧罗笺,封泪寄与。

河流萦槛色辉辉,无数幽禽入镜飞。已映渚花红四出,更涵沙柳翠相围。

不欺毫发公虽有,太尽妍媸道恐非。自笑病容随步见,未衰华发满缁衣。

热暖将来镔铁文,暂时不动聚白云。拨却白云见青天,掇头里许便成仙。

白云深处旧岩扉,苔藓苍苍一径微。翠壁红泉分鸟道,石林精舍挂僧衣。

三峰月出闻猿断,五粒松香见鹤飞。今日置身千仞表,了然心地发清机。

昨夜微霜落灞桥,数行官柳正萧萧。听莺坐处空残叶,系马门前有旧条。

色借青娥双晚黛,声随急吹度寒蜩。秦山送别那堪折,应把离情寄玉箫。

圜凿不受枘,樛枝岂为辐。况有终南行,白华蔓空谷。

曾参著儿冠,虞氏就养屋。渴借桑门瓜,甘怀洞庭橘。

昔有棒檄生,色喜逮亲育。今我亦何为,但指风与木。

蓬池畜嘉鱼,得为亲釜熟。迎养曷不可,遽尔返邦族。

白衣虽改绣,披之当莱服。碧山张学士,当此悔解幞。

天凉卖浆稀,官邸日不足。临朝思贻鞭,无马堪竞逐。

但咏《南陔》诗,双泪下簌簌。

心之精明,不远伊迩。
胸中若正,瞭焉眸子。
举目有证,莫切於视。
孰名曰省,少目取义。
目当少时,湛湛精睟。
其光神全,其见专致。
老目为耆,则与少异。
非徒以目,而分老稚。
惟目如少,吸可取譬。
实省在心,省当如是。
如开双明,洞见万类。
心难常存,省不可替。
心难常觉,省不可离。
心本善者,孰非纯懿。
心不善者,孰非私利。
省与不省,善恶关系。
省者如醒,不省如醉。
省者如寝,不省如寐。
省者如活,不省如毙。
果能自省,卓然奋励。
暗室不欺,屋漏不愧。
如目万象,无有掩蔽。
一不自省,冥然罔记。
外物交引,内无纷炽。
如目老昏,无非障翳。
二者相远,宜知敬忌。
聂君少年,有目可贵。
以省名轩,轩豁无滞。
惟道无穷,要在远诣。
惟言多穷,要履实地。
惟难有常,勉无失坠。

圆爱潟盘珠的皪,弱怜踠地柳缠绵。坐中不少周郎顾,愧煞词场属老颠。

古有大隐人,不必在林薮。屠钓得贤杰,能出汉庭右。

用之即为虎,信是经济手。乐生淮海来,贫窭常露肘。

乃翁病风痹,粥食不到口。下帘长安市,授经供卯酉。

生涯一惫轩,貌作槁木朽。胆实大于身,豪气贯牛斗。

往往或下人,恐是黄石叟。屈身以伸道,此事古来有。

贫贱交分薄,益见俗态丑。丈夫岂得知,事定盖棺后。

与尔同一笑,聊进杯中酒。

莫言天道窈难窥,事势阽危辄可推。扈跸使公军土木,身膏草野有谁知。

拥被酸吟雪未晴,拾樵路断闭松扃。相如病渴谁来管,自整冲寒贳酒瓶。

玉立诸郎总席珍,名登天府早荣亲。
读书闻道超千古,教子如君有几人。
行际风云攀郄桂,先沾雨露及庄椿。
浮山名寿参天翠,长与蓝袍色斗新。

长安狭斜路,纵横四达分。车轮鸣凤辖,箭服耀鱼文。

五陵多任侠,轻骑自连群。少年皆重气,谁识故将军。

北望单于日半斜,明君马上泣胡沙。
一双泪滴黄河水,应得东流入汉家。
精舍依岩壑,萧条自卜居。
山花红踯躅,庭树绿栟榈。
荷锸朝芸陇,分镫夜读书。
浮云苍狗纪一笑不关余。

陟巘得石林,竦处如步障。藉草肆遐瞩,势挟秋云壮。

初日出大河,空翠非一状。三岭自北来,罗列森仪仗。

远色际高天,颢气四奔放。开山起何年,鬼工劳意匠。

忆昔出城游,驻马看青嶂。霁华静松栝,石角争背向。

及此凌苍崖,深荷山灵贶。遥知道傍人,视我烟霄上。

平生耽幽兴,冒险每携杖。徘徊玩空曲,题诗杂樵唱。

落花苔径点苍斑,水静池平影倒山。笑指白云谁管领,峰头放出复收还。

十载交情尚布衣,二天为别思依依。粤王台下甘棠在,姜相峰前倦鸟归。

下榻自惭徐孺子,登堂曾对谢玄晖。彭湖秋水他宵月,应照芦花两钓矶。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