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流露出感伤颓废的情调、缥渺虚无的色彩。他自己曾在《樊南乙集·序》中说:“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开居忽忽不乐,始克I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这首诗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反映。“楚公”其人,历来无确考。现此诗中之意。可能是一位老衲。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诗一开头,便切题描写寺院中的石灯台。“白石莲花”即石灯台。《道源》一书注日:“番白石为莲花台,捧灯佛前。“共”是“供”的通假字。“六时”一词《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有所说明:“六时合成一日一夜。”佛经中所谓“六时”等于如今的二十四小时。寺院中放置着白石凿成的莲花灯台,它整天整夜都在佛前捧着灯火,为佛家不可缺少之物。
接下两句:“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因见院中秋色而忆念西山老僧。前一句写秋色:深秋时节,木叶尽脱,连那院中碧绿的苔藓也逃不掉寒秋的淫威,在重生的霜露之下,显出衰败之态。目睹眼前凄凉的秋景,诗人不由得想起南山那位体衰多病的老僧,此时他的情况怎样呢?于是诗人便引经据典,设想僧人所处的佛家圣地的情况:“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法华经》上说舍利佛文殊师“乘千叶莲花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水面),住在虚空之中”。此处之“天”与我们如今所说的天不同。按佛经所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为四天,此处之“天”指佛家所处的清净光明的胜境。“雁塔”一词出自《大唐西域记》,此书中载:有佛比丘在路上行走,忽然发现群雁飞翔.于是开玩笑说:“今天众和尚饭不够吃。”一只大雁向后退着飞,投身自杀。佛家感动,便建一塔,把雁葬在下面。在诗人的想象中,佛境不仅广大无边,而且清静光明。诗人用这样的笔法,把南山老僧所处之境描绘得如此之好。同时,此联也是借大海和雁塔暗暗点出佛家教义之“博大精深”。
最后两句:“漫夸骛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这是对“楚公”的赞语。此处“骛子”指舍利弗。舍利弗名字与母亲名相连。其母名为舍利,眼如鹙鹭,身形特剐好看。“罗汉”本意是修行得道的圣者。《四十二章经》中说阿罗汉能飞行变化。随愿久住,而其所居之处,天地为之感动。言其道法之高深。这里是在说舍利弗为修行得道之圣。“不会”即不理解。“牛车”、“上乘”都是佛家语。按佛书《妙法莲花经》中所说:“如来佛曾为众僧说三乘,三乘即声闻乘,辟支佛乘和佛乘,声闻乘如求羊车,辟支佛乘如求鹿车,都不如佛乘,因为佛乘‘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如求牛车。”因此“牛车”为佛家大乘也即诗中所说的“上乘”,其根本意思是指佛家圆通广大的要道。
诗人在这最后两句中首先称赞舍利弗是“真罗汉”,即修行得道的长者,但他还没有理解佛家的“上乘”即那圆通广大的要道,言外之意便是“楚公”才真正懂得了佛家的“上乘”之法,即佛家要道。
清江漫漫日夜流,江边无风人自愁。冯夷击鼓河伯怒,蛟龙掉尾鱼吞舟。
人生一死亦难处,何不相从听媪语。公无渡河公自苦,人心险过山嵯峨,豺狼当路君奈何。
劝君收泪且勿歌,世间平地多风波。
悬瓮山前境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群峰环耸青螺髻,合涧中分碧玉流。
出洞神龙和雾起,淩波仙女弄珠游。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
北户群山表,南云九域西。君今行欲遍,此意别都迷。
妙句人谁识,前年手自题。绝崖钩象译,悬径摘乌栖。
炎隩通冠冕,边陲重璧圭。礼新尊玺节,名故籍金闺。
劳有恩言切,归无宠数跻。宸心端外见,庙谊肯中稽。
望誉腾青琐,辉光拂紫泥。旌麾深假借,民社载扶携。
猛气排苍鹄,幽思启碧鸡。动应多惬会,行岂强扳提。
皂盖喧童稚,黄堂拜耄倪。天机驯虎兕,帝力及凫鹥。
越厉冬深少,闽烟晚向凄。野人封水竹,郡吏接山溪。
汊碧荷香弱,坡红木实齐。九秋鹏鹗翮,万里骕骦蹄。
导从罗弓矢,登临按鼓鼙。少须《青玉案》,与报《白铜鞮》。
忠信先蛮貊,文章协壁奎。孰云当近服,不遂慰烝黎。
执手关河早,论交岁月暌。物华盈眼乱,春色傍人低。
谢豹空洲隐,王鸠远树啼。国容方整整,旅病转悽悽。
谬忝词垣密,微能官秩卑。从班窥遂霸,浪漫笑山嵇。
何日同樽酒,因风独杖藜。延平宝剑气,旦旦候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