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观人如观玉,拙眼喜讥评。得失顾在人,玉固非所病。
庆历嘉祐间,人才于斯盛。王回仅一招,石介弃不聘。
乃知天下士,成败各有命。愿君姑安之,天定岂不胜。
平皋日将暮,草舍面陂湖。良禾被当门,乔木列万株。
含绿泛幽光,长风忽披敷。水鸟杂岸禽,异响如相呼。
近玩既萧泬,远趣来虚无。不知青冥外,沈霞杳何徂。
人生各有适,岂论荣与枯。倚立待瞑月,孰云高兴孤。
属言写自赏,非欲遗吾徒。
小院清丽。蜻蜓翼、空如水。杨花门户,梨花院落,风漾金笼,蹁跹不止。
雪衣檐畔诵迦文,恰生小、怕施朱翠。有玉奴、梦醒无憀,撚琼枝、向月中调戏。
尉佗台上当年事。心儿内、重提起。抛家离井,好风良夜,肠断三年,魂消万里。
从来薄命玉容人,也只是、飘零如此。倩银鸿、问讯珠娘,素馨花、想此时开矣。
桧蛟欲走夜坛雷,飞石惊门不敢开。明日道人成一笑,绿阴仍锁旧楼台。
明衣新样制,端默坐斯亭。议礼严郊社,分坛首日星。
祼将牌累白,扈跸幕连青。夜久千官转,銮舆待晓停。
僧院深无地,清幽慰客心。众山同晚色,孤墅肃秋阴。
托兴诗频赋,论情酒罢斟。开帘知树杪,过竹是溪浔。
云静明遥望,猿哀续短吟。秋风空返棹,偶此记登临。
报道松陵胜石岩,名花人物两超凡。朱砂有色侵华帐,绿萼披香惹翠衫。
化雨频临寒骨瘦,春风轻动落英芟。闲来欣诵诸名作,竽滥诗林附一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