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烛花摇短夜。扑帘衣新霜,唳鸿来迓。劝酌清吭,是未秋云鬓,泰娘声价。
掩抑弦弦,传怨入、吴兰残帕。彩笔休辞,无数閒愁,泥他陶写。
门外酸风凄射。又送客衰兰,短亭嘶马。换叠阳关,促翠筵圆月,背人西下。
似酒流年,禁几度、觥船狂泻。便逐鸱夷归舸,沧江恨惹。
大鲻大如臂,小鲻如指长。升槃和葱醯,其气蒸蒸香。
老饕熟鲜食,似此曾未尝。嫩有晚桃色,腻若春鹅肪。
侥倖天生珍,填我枯涸肠。继酒不辞再,停箸还筹量。
朔风浩无垠,万物皆蛰藏。颇怪渔网严,搜括穷泽梁。
昨傍沙觜云,掉尾犹徜徉。身世有危险,意外谁能防?
是以古哲人,践命在守臧。愿君为灵鲲,去作天池翔。
且作团圞计。有蓬头、翾风房老,恭心獠婢。使指浣衣萱草辈,银鹿青猿差备。
争进食、欲令公喜。雪样餈糕花样肉,更黄鸡、玉面淘来腻。
京雒食,故乡味。
练裳荩箧都搜抵,胜相嘲、影妻椅妾,乏人料理。只念白头花烛伴,独自牵萝乡里。
愧割肉、东方难寄。比似买臣差不恶,便从公、饿死宁相弃。
下床客,百年礼。
兰凤惝恍飘清响。绿池畔、茱萸金网。翠滑宝簪松,影落湘波漾。
灵蛇髻绾随新样。恼娇慵、不寻情赏。绡帐起来寒,又怕云屏敞。
漏天压城云不破,朱门日午阍者卧。独来不见穷巷翁,高马达官门外过。
堂上花鸟入烟雾,米囊尘生不得簸。苍波丈八起东壁,黄独多时空药锉。
近闻开年无酒钱,谈诗说剑常满座。平生爱画更成癖,客退拈毫当清课。
曼陀叶底闻离披,天女风前倚娿媠。不知徐黄谁伯仲,欲屈纪良列参佐。
世人但逐流俗口,屏障得之若奇货。岂识通神静者心,直转乾坤入禅坐。
我有鹅溪旧白绢,安得为写苍石大。漫天东风吹岳麓,绿浸潇湘不可唾。
满城红紫照老眼,出门不畏春泥涴。看花久厌逐少年,料得羁怀已无奈。
往者枞阳水一丈,小麦大麦无可磨。去年闻道渚田肥,大江南北已种播。
江船可归买不得,色难腥膻常忍饿。榆荚如钱不疗贫,旁人叹息吾独贺。
古来穷途天所吝,独使骅骝历坎坷。浮云富贵安在哉,贫士声华长不挫。
江东归梦四千里,且要春光相遮逻。白头行步尚强健,寻春不借矮马䭾。
他日到门看醉颜,一笑高歌我能和。
无事共跻攀,春台坐不还。风驱江濑涌,苔蚀石纹斑。
出岫云藏寺,临流花绕山。钟声催落日,凭眺更乘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