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仙吟 其八

彩衣童子著青裙,海上傅书驾白云。日暮幔亭箫鼓动,曾孙谁见武夷君。

(1458—1498)安徽凤阳人。明宗室。号宾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弘治元年袭封秦王。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诗。著有《经进小鸣集》。卒谥简。
  猜你喜欢

仕宦不惬意,有家胡不归。林栖乌反哺,梁语燕于飞。

鸥鹭忘之久,貂蝉贵者稀。但存慈母健,日日舞斑衣。

平沙断岸几千尺,树色烟光渺无极。
一叶扁舟归去来,渔翁放棹倚芦荻。
八九山家扁水村,白苹红蓼数渔船。
沙寒石瘦木叶落,一钩淡月照黄昏。
小桥跨水碧溪浅,苍壁丹崖半苔藓。
樵子归担竹两竿,落霞孤鹜天边远。
千山万山风色清,四柱茅亭立晚汀。
花红草绿山水静,独步亭前秋月明。
山前一阵梧桐雨,落花惊断山禽语。
谁家楼阁隐青林,老僧归寺立溪浒。
一溪流水绕扁根,草舍茅庵常闭门。
客来倚棹一回顾,直疑此是真桃源。
洞门紫翠交相映,林幄山屏更清胜。
何人作此无声诗,展开如入溪山镜。
新秋近,晋公别馆开筵。喜清时、衔杯乐圣,未饶绿野堂边。绣屏深、丽人乍出,坐中雷雨起鹍弦。花暖间关,冰凝幽咽。宝钗摇动坠金钿。未弹了、昭君遗怨,四坐已凄然。西风里、香街驻马,嬉笑微传。
算从来、司空惯,断肠初对云鬟。夜将阑、井梧下叶,砌蛩收响悄林蝉。赖得多愁,浔阳司马,当时不在绮筵前。竞叹赏、檀槽倚困,沈醉到觥船。芳春调、红英翠萼,重变新妍。

西山木,一日一枝衔未足。口血沾濡枝忽荣,化作扶桑向旸谷。

扶桑枝枝有一日,一日未终一日出。人间十日不妨多,后羿弯弓休更弹。

日光倘肯照心肝,但教烧得海水乾。海水乾时精卫死,魂作一金乌,与日相终始。

汝病几时辞省署,我怀终日念乡关。风尘对酒空行路,雨雪逢春尚在山。

少室三花无客采,小山丛桂有人攀。淮南洛北如相访,一鹤云中往复还。

封州刺史诛弘玘,讨叛逆王大义伸。清海平章虽赂得,南平节度本皇纶。

权知留后初传袭,幕府犹能延士人。求封不应羞臣伪,据粤称尊结四邻。

侈心忽恣穷奢丽,酷政多端聚甲鳞。蛇在水中人孰忍,鼠居牛角尔空颦。

殇玢好裸仍欣搏,逆晟残兄岂顾伦。白龙宫胤无留种,下蚕室群庶可亲。

继兴继虐还继靡,祖孙父子同受辛。地牢水狱真繇旧,剑树刀山不厌新。

中国天王雒州史,玉清阉使太师臣。割势状头方进步,朝冠女侍久垂绅。

门外诸群休惹事,府僚中舍复为燐。他年恩赦诚侥倖,何当谢此一方民。

雪筠霜木影差差,平野风烟望远时。回首十年吴苑梦,扬州依约鬓成丝。

闲评论,猛三思,想海神庙错断了乔公事,则合赚他每烧钱裂纸,则合任他每焚香扣齿,不合信他每插状供祠。人都说桂英痴,则我道王魁是。

玉殿珠楼漾水光,翠华来幸拂天香。高皇魂魄应思沛,时有祥云护此方。

君是轻薄子,莫窥君子肠。且须看雀儿,雀儿衔尔将。

阡陌纵横尚宛然,知他耕耨是何年。果然绝粒轻能举,底事仙人亦有田。

池头一雨送新凉,小坐茅亭月近床。
和得《竹枝》三百首,西风无雁寄潇湘。
重阴九垒几曾开,广布阴功亦异哉。
八景定中朝十极,五云深处步三台。
烟腾绿字鸾初下,月照黄坛鹤未来。
去地一珠如黍米,天人竞凑郁罗台。

昔游慈仁寺,下马寻双松。金元旧物竟何有,毗卢阁圮荒烟空。

五年薄宦来东海,别有双松此间在。不知是宋是金元,约计亦逾三百载。

古貌虬髯剧怪奇,屈蟠偃蹇老龙姿。若教拔地拿云去,定见杈丫鳞鬣撑之。

而只今排立依兰若,黛色参天翠交错。谡谡风涛半夜生,泠泠琴韵诸天落。

为栋为梁匠石来,千秋万岁明堂开。天生大才必大用,才人未必皆尘埃。

平生小隐隐林薮,自顾原非斫轮手。归去清斋摘露葵,著书长伴支离叟。

涉县倚出隅,群山相拱向。峰峦森??,环诡不可状。

古木互纠纷,白云自逸宕。土人不知名,行旅谁眺望。

我欲穷幽险,天晚妨游杖。因思北士雄,山川多奇状。

妙理藏深寂,孤高默自况。吴越多雕锼,位置堪盆盎。

标题分名目,反使山真丧。巃嵷此大观,自然任天放。

斯世无真赏,多为词人诳。冥心契山灵,寥寥谁同尚。

投宿隔深林,沽酒酬青嶂。

虽无一尊酒,送君万里行。慷慨发浩唱,聊以表中情。

中情不可道,心焉惄如捣。鼎鼎百年内,子壮余亦老。

努力迅前途,誓言永相保。蒲柳先秋零,引分就枯槁。

极目寥天一望收,西风故故动帘钩。白云有意亲书幌,残日无言下画楼。

落叶声中怀短鬓,寒鸦点里带清秋。海棠一槛娇无限,似欲邀人为少留。

病馀顾影瘦崚嶒,阅岁无过白发增。天与聪明减痴福,年侵衰老惜友朋。

寻梅废苑霜穿屦,听雁寒窗雪洒灯。追忆旧游如昨日,想君夜梦到西陵。

一榻无尘四顾清,晚风凉似雨初晴。
庭花解笑升沉事,梁燕疑谙故旧情。
疏瀹此心临水近,卷舒随意看云行。
清谈莫是清吟好,不误苍生自瘦生。¤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