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山歌

阆州城中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阆州城东的灵山呈现一片白色,而阆州城北的玉台山则一片碧绿。

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

虽然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与祖先灵魂或相会。虽然世界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中原地区的战争尚未结束,应建个茅屋来把青纱幔挂于屋址的墙壁上。

注释

“阆州”二句:点出阆州名山及其方位。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观,唐滕王(李元婴)所造。杜甫另有《玉台观》诗。灵山:一作“雪山”。玉台:一作“玉壶”。

松浮,指松枝在摇动。

江动,指江水在涌动。未:一作“已”。

根,石根,亦即山根。江流汹涌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护。所以浦起龙说:“那知其无,正见其有。”气,气象。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敌,匹敌,即“草敌虚岚翠”之“敌”。是说灵山、玉台可与嵩华并高。见阆山而联想嵩华,已逗下“中原未归”意。

中原:地区名。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此指前者。格斗:指安史之乱。

“应结”句:一作“应著茅斋向青壁”。茅斋:即曾由阆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内的“杜甫草堂”。著:一作“看”。青壁:即石崖。青表其色,壁状其峭。

赏析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州”是说明“地名”,当时阆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赐为“仙穴山”的灵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挂放于满山、满坡、满树枝,映衬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灵山白”。“城东”“城北”,是在介绍相关的地理位置;“灵山、玉台”,是专指具体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这两句叙述了阆中当地的清明祭祀活动之事。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两句是针对第一联从现实性出发所记载的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况。“松浮欲尽”,是指松枝在摇动中“想”把本不属于松树的什么东西摇开。可能把一些由唐代阆中人在清明节有人先挂在松树上的白花(诗中喻为白云)、挂在松树上的青纱(诗中喻为乌云)摇散、摇落,但又有后来人在清明时节陆续再在树枝上挂上白花或青纱,让阆中的灵山与玉台山的松树上在这段时间内,能较长期存在着可拟为白云或乌云的白花和青纱,故而能“不尽云”。接着以唱叹的语气写出江面的盛况。唐代阆州盛大持久的祭祖、祭天、祭神、祭亡灵的活动,因不少仪式是官民共同参与,来自陆路与水路的敬拜者络绎不绝:在山祭山神,在水祭水神,在庙祭祖宗,在宇祭上天;这一因船只在江面涌动、陆上又有吹打弹唱而震得岩体欲崩的群体性民俗活动,能震撼目击者的心灵。

  第三联上句“那知根无鬼神会”中“根”与“鬼神”均与清明节的活动有直接关系,与《杜臆》所释“阆中山多仙圣游迹”相符合。下句“已觉气与嵩华敌”的诗意不是在讲阆山的山势能与嵩山和华山的高度相似而可“敌”,而仍然是描写阆山清明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与磅礴气势。上句中“那知根”正好与下句“已觉气”成为一问一答的对应;而“无鬼神会”和“与嵩华敌”的描写,也是对应式的自问自答。这就是杜甫以《阆山歌》来记叙阆中清明祭祖盛况之诗歌中所表现来的睿智。

  最后,“中原格斗且未归”是表达诗人在参加阆中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仍不忘记国家的大事。杜甫一直关注着国家大事,即使他在参加阆中的清明祭祖活动以及写其《阆山歌》之际,仍在牵挂着不稳定的中原局势。此时身在阆州,耳闻目睹阆中人民爱祖爱国民俗与热情,诗人表明自己也要与阆中人民同忧同思同作同为——“应结茅斋著青壁”。这个结句有几层大意:第一,在叙述与感叹中认为自己不能只是一个清明活动的记录者,也同时应当以行动来表示爱祖爱国;能在自己所居茅屋的墙壁著上表示哀愁的青纱,也是一番衷肠的诉说。第二,诗人从阆中清明祭祀活动中所领会“爱祖爱国民俗”的画境,和他要求一首诗所应达到“篇终接混茫”的诗境是近似的、相通的。第三,篇首的“灵山白”与篇末的“著青壁”,一“白”一“青”,又呈现出“白花与青纱”的对仗。这般前呼后应的诗歌结构,强烈地显现出《阆山歌》写作于清明时节的祭祀文化的风格。

  杜甫在阆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诗篇却不少。就创作的速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高产期。这首《阆山歌》专咏阆山之胜,它与《阆水歌》一起成为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广德元载(763年)秋天,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突然得到挚友房琯客死在阆中古城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赶赴阆中,吊唁并料理朋友的后事,并就此迷恋上了阆中的山光水色。广德二载(764年)春,杜甫在第二次攀登城南锦屏山时,天高心远,写下了这首《阆山歌》。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缥缈云间质,轻盈波上身。瑶林玉树出风尘。不是野花凡草、等闲春。
翠羽双垂珥,乌纱巧制巾。经珠不动两眉颦。须信铅华销尽、见天真。
耳无妄听,目无妄顾,
口无妄言,心无妄虑。
四者不妄,圣贤之具。
予何人哉,敢不希慕。
融融暑未阑,悄悄夜方午。
命驾聊叩门,寻幽得兹土。
俯瞩但苍茫,前瞻何卤莽。
万籁正虚无,群生各安堵。
蝉啸作笙箫,蛙鸣当钟鼓。
凫舄政参差,诙谐惧狎侮。
岂惟冠盖倾,已觉肝胆吐。
坐久隐奔雷,天边垂密雨。
疏木列宾朋,众峰自臣主。
萤火落明星,炉烟袅青缕。
那能胜酒杯,所欣瞻德宇。
高歌屡激昂,失喜或俯偻。
萧飒濯尘襟,清虚湛灵府。
快如仙爪爬,酒若头风愈。
须臾出金盘,照曜开玉户。
映浪杂琼瑰,穿帘间璧组。
斯游岂前谋,后会人逆数。
欢馀岸纶巾,语约挥松尘,
可能伴鸡栖,亦复随蝶栩。
广寒会可升,试为刷翎羽。
昔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万里只携孤剑去,
十年空逐塞鸿归。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
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水如蓝,山如黛,草如丝。正去年、双燕来时。衡门昼掩,日长惟有睡相宜。

午风吹破,北窗梦、檐影参差。

李花开,梅花谢,榴花放,杏花稀。枉教人、两鬓霜垂。

凭阑伫立,空将愁眼盻斜晖。断云迢递,趁征雁、直到天涯。

诸母各明达,今惟罗母存。亲见事大母,辛劳世所难。

卧起劳扶掖,动作劳周旋。寒燠劳早觉,饥饱劳先关。

顷刻不可离,母女如一身。母食女乃馂,母寝女乃眠。

床有被与褥,厨有粥与饘。一一女手治,否则母不安。

母病不知苦,惟觉女益艰;母愈不知乐,惟见女转欢。

母活女手中,如是凡数年。既寡行愈高,教女兼抚孙。

深入德育理,默化若有神。蠢者失其昧,顽者弃其嚚。

不煦彼自柔,不怒彼自驯。迁善竞自媚,改过且不悭。

日迁于上流,孰知所由然。前年自济南,奉迎来海滨。

家人未闻道,朝夕使相亲。上下知敬爱,莫能窥其端。

今年忽思归,有庐依为山。山兜连巷尾,儿时所往还。

往事不可思,思之在目前。诸母与吾舅,谁言谢人间。

吾母行第四,厌世早生天。或言胥似母,此事谁知焉。

作书启罗母,秋风幸回船。随遇傥可安,聊欲营一椽。

细询吾母事,书之为长篇。当令天壤间,矜式诸母贤。

先生家世以诗鸣,久擅吟坛老将名。前辈群贤闻必喜,晚唐诸子见皆惊。

云幡碧海苍龙影,风递青林紫凤声。石鼎煮茶尤韵美,松涛溅雪暮潮生。

江头日暮。客子移舟迷去路。望断天涯。灯火深村卖酒家。

铜驼巷陌。荒草寒鸦烟树隔。往深无情。旧梦依然到五陵。

江上云连长短亭,别怀如水注东溟。早期剑佩朝双阙,又见文章似六经。

为国丹心朝捧日,忧时白发夜观星。银河漾漾青峰隔,遥羡秋光生户庭。

清夜未云疲,珠帘聊可发。泠泠玉潭水,映见蛾眉月。

靡靡露方垂,晖晖光稍没。佳人复千里,馀影徒挥忽。

花阴小队斗□章,渠碗香分第二汤。
莫傍酪奴风味好,内厨催送大官羊。
直系腰围鹤间霞。双垂项帕凤穿花。新妆全学内人家。
惠性芳心谁得似,饶嗔□恶也还他。只消凡事与饶些。

铜梁玉垒碧云端,尺舸西风两鬓残。世道多岐今已惯,人生一见古来难。

丈夫不作谋身计,巧匠那能袖手看。月白风清雪堂梦,银波万顷卧龙寒。

亭亭玉树一枝单,可记重闱泪不乾。北道每闻怜阮小,西山愈痛报刘难。

江楼买酒情休放,锁院敲诗字要安。夺得锦标归及早,馀园明月正团团。

绿净湘江水,归帆客况消。重阳谁送酒,九月不登高。

季子金将尽,阿咸兴颇豪。遥知音信绝,老父念波涛。

百年公论分明日,几度人情反覆间。独有空山飞鸟倦,不因风雨解知还。

净几明窗拙逸轩,閒来真觉日如年。小山丛竹皆成趣,霁月光风不用钱。

谩把琴书消永昼,敢将花柳学前贤。饥餐渴饮无拘碍,谁信尘寰有洞天。

当阳不显迹,文彩未生前。只个平常处,壶中别是天。

别是天,唯自到,缓行急行俱蹉过。红尘数尽去来人,李白元是痴措大。

河海英雄色,使君一席收。最难得佳客,月舞为人留。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