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注释
刘司直:作者友人,生平字号不详。
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狱)有司直六人,从六品上。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
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
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
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沙:一作“烟”。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天马:骏马的美称。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逐:随。
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
当:应当。令:使。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
觅:寻求。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赏析

  此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马嗜苜蓿,苜蓿与葡萄种也就随汉使传入中国。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猜你喜欢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真如山中龙象宅,前三后三率禅客。
珍公提唱悟本心,一指不留庭下柏。
我来春事提已玉,仍吸灵泉酌寒碧。
会看海印发光时,台前璧月连天白。

塞耳可治聋,下咽多去病。九曝不辞劳,蚤衰谙药性。

横枝当案雪未融,夜窗印月影若空。
人怜太瘦不奈冷,自抱纲独无愁容。
春风杂花岂不好,一知难与孤芳同。
宁来作伴管城子,静炷沉水听号松。
陌上语声喧,贺岁人来去。
秋千擘晓烟,绿盖翻春雾。
佛法无多,两手分付。
更问如何与若何,咸淳丙寅正月五。

后顾江已远,前睨山若塞。棹进岸自回,天水未有极。

帘欣入绝巘,舟愕触潜石。东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

岸草不知愁,向人弄晴碧。

万家烟火暖云蒸,销尽天山太古冰。腊雪清晨题牍背,红丝砚水不曾凝。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帘风暗袅,槛雪新晴,小楼月又刚圆。有杜秋娘在,微酣候、催弄脆竹零弦。

曲中蓦听羊车到,褰帏入、一座喧阗。惊疑甚、似曾相识,别来一十三年。

重新移灯添酒,算夜长难睡,且话从前。记得当初,扬州薄倖,有人同做樊川。

玲珑去后诗人老,湖湘客、飘泊谁怜。凭谁报、渡泸诸葛,君家燕子依然。

与子同出都,十六年于兹。子今复入都,良甚喜以悲。

两兄虽未老,皆异年少时。事业那可说,所忧寒与饥。

我如风中船,奔涛猛相持。不怨漂流苦,但恨常乖离。

何时得停泊,甘心趋路岐。向来盛负气,不自谓我非。

进士弃不求,从人诟狂痴。念子行入世,科第政所期。

闽士多褊狭,此语古已讥。器闳乃受大,要须力戒之。

何物益神智,读书乌可迟。吾今之所行,世人讵见知。

似傲非慢侮,似倦非摧颓。寸心虹贯月,子胡愁我为?

翠袖佳人修竹傍,风姿绰约破湖光。静中惯识形神影,妙处谁知色味香。

观想有灵通水月,孤音无侣伴冰霜。故人愁绝今何许,烟雨霏霏子半黄。

碧玉好颜色,故是小家女。笑倚金绣屏,不解挑郎语。

谁卓孤峰紫翠巅,流泉一脉到宫前。
地邻千尺擎天柱,不拄东南半壁天。

山人留我山中宿,又返湖阴理钓篷。岛屿孤云邀独鸟,林梢片雨隔残虹。

田歌互答耘耔乐,野老相亲巾屦同。休道干戈犹满地,捷书已到大明宫。

红如肌血薄如鳞,李下桃根五色痕。拂地暂随风絮转,绕亭不似雪花深。

人占碧玉名犹在,烟尽黄金矿尚存。满地丹铅污草棘,何时凝绿遍丘林。

英姿卓荦众长兼,暂假威名镇峤南。
忽报邮音驰尺一,即看躔次近魁三。
照人风采谁居右,致主功名在立谈。
远俗岂知如许事,只言无计驻征骖。

不为省秋稼,何尝欲出门。斜阳留一岫,疏雨隔前村。

枣尚垂荒陇,桃应落故园。及时争刈获,野老领儿孙。

仙人骑白鹿,探胜幸相从。雨过青霞谷,云深玉女峰。

洞箫飞碧落,归骑出疏松。池藻添新绿,何时起卧龙。

一雨豆苗绿,独行溪水西。繁露坠丛竹,新流涨芳堤。

偶与樵者语,忽闻幽鸟啼。内机久已息,处处武陵溪。

隐几维摩鬓已华,雄心那复袖青蛇。江湖谈笑吾甘老,不见烽烟哭万家。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