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负疴谢来往,春尽开荆扉。邻翁念童雉,炊黍馌田归。
蚕幼桑叶尽,麦熟野雉飞。耕织日可就,而我生计非。
开卷得心赏,千载非今时。幽居无世缘,微君孰相知。
竹陂有来径,浊酒宜共持。任真穷百年,已矣甘息机。
九曲溪流绕幔亭,峰前海色昼冥冥。故人无限中原思,抚剑歌来祗自听。
嵯峨西神山,太湖荡其腹。水汽蒸为泉,泉源各殊族。
龙缝与罗汉,渟泓石坎蓄。逊名及慧照,或堙或复续。
珠帘瀑布飞,清韵奏琴筑。若冰嵌深洞,萦纡径缩蹙。
惟兹桑苧神,可爱不可渎。寒光彻毛发,倒映松根绿。
砺斧斲涧云,瓦铛煮圆玉。沁心如醍醐,诸泉众奴仆。
兴酣尽七椀,何忍留一掬。诗肠搜搅清,妙句散芬馥。
我意慕茶仙,饱读水经熟。哂彼阮步兵,嗜酒三百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