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奸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译文与注释

注释
静者:指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事物而做出合理结论的贤人。
天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二气,二气交互发生作用,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自然变化。
贤者:旧说以为是影射欧阳修。据史书记载,曾巩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大加赞赏,并帮助王安石考取了进士。
山巨源:山涛(205—283),字巨源,晋初人,任吏部尚书,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王衍(256—311):字夷甫,晋初人,任尚书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贡。当时晋室诸王擅权,他周旋于诸王间,唯求自全之计,后死于战乱之中。
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唐华州(今属陕西)人,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卢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人,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杞相貌丑陋,好口辩。后被贬职死于外地。
忮(zhì):嫉恨。
惠帝:晋惠帝(290—306在位),晋开国君主司马炎之子,以痴呆闻名。他在位时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终导致“八王之乱”,晋室随之衰败。
眩(xuàn):通“炫”,惑乱。
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重用卢杞,导致朝政紊乱。

鉴赏

  把《辨奸论》全文连贯起来看,在写作目的上,作者确有所指,而所指的具体人物,作者又未点明。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烦琐考证。仅就立意谋篇上来说,本文确属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处在于谋篇。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着,又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这就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铺垫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倾注全力发泄的部分,将“今有人”的种种表现尽情地加以刻画,一气呵成,有如飞瀑狂泄,其笔锋之犀利,论证之严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在结尾处,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态度。

  作者在批评“有的人”时,把生活习惯(如不修边幅)也作为攻击的口实,未免失之偏颇了。但是,这点微疵并不足以影响本文的成就。

赏析

  《辨奸论》旨在诋毁王安石,竭力反对“新党”,抛开其本旨,有二点与当今相类:

  其一,作者谓王安石“口诵孔老之书,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语言,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王安石是否如此,且不论。但阴贼险狠如王卢之合一,代有其人,今也不鲜,这是此论给予后人的启迪之一,须警惕而“辨”。否则,其祸轻则杀身,重则祸国殃民。

  其二,作者提到一种“不近人情”的现象:“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然而这一看来违反常情的情况,在1957年夏之后以及“文革”中,屡见于囹圄。这是悲剧,当然,古人是无从预料这种悲剧的。

创作背景

  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闲适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辨奸论》是否是苏洵所作,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题解

  《辨奸论》作者认为,事情皆有一定的规律,只要能够仔细观察并把握规律,就能见微知著,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行为而在祸乱发生之前就发现作乱的奸臣。历来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本意暗中批判王安石,也有人认为此文并非苏洵所作,未有定论。

  《辨奸论》着重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中得出了“见微知著”的结论,给读者提出了如何识人的参考意见。这也是宋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辨奸论》作者尚有争议。旧说以为是苏洵为了讥讽王安石的“不近人情”而作,后经清人考证,又定为宋人邵伯温假托苏洵之名的伪作。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猜你喜欢
江南卑湿地,往往如长沙。
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齿牙。
初犹遭蒸炊,又似缚且檛。
淫祠乱昏俗,过福专群鸦。
参军支病骨,抱案随吏衙。
鬼盖乘其穷,屡以寒热加。
定知鬼非人,吾谁彼疵瑕。
乌饥集屋梁。聊试弹以笯。
手摩田中丹,三关气成霞。
房图引芸蒿,相与排阴邪。
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车。
黄阁风裁第一清,宋朝名相半书生。
西边经略成何事,尚劝横渠莫论兵。

梁园词赋想遗音,雕缋风流遂至今。纵使邹枚仍接踵,不过贪得孝王金。

江乡一别异乡逢,十九年中意万重。沽酒满船赊月色,同寻流水听疏钟。

石湖春尽水交流,来上支公百尺楼。尊酒吟分茶磨雨,疏帘横捲越城秋。

一窗粉墨开图画,葛里风烟入卧游。正是倚阑愁绝处,不禁长笛起沧洲。

人是西方无量佛,寿如南极老人星。

喜。庆符云:尝梦舅氏如梦囱也。予尝占庆符当弄瓦,赌主人。庆符来督,故词中具之
渭阳佳梦。瓦变成璋真妙弄。不是勾回。汤饼冤家唤得来。
不分利市。要我开尊真倒置。试问坡翁。此事如何著得侬。

明月半溪水,归人中夜舟。树阴屯岸合,萤影入烟流。

勋业生无取,田园老可谋。悠然发清咏,思绕白蘋洲。

寂寂禅关闭,寻师此复来。千花随雨散,一径踏云开。

鸟下传经院,龙参说法台。欲吟还未就,端愧谢公才。

开径琅玕满,官贫计未疏。留宾十日酒,垂老一床书。

邑里春申旧,文风季札馀。故人多狗监,留赋荐公车。

织罢冰绡进御归,鲛人水国暂停机。
自怜不及吴蚕老,一吐新丝上衮衣。

英王牧荆楚,听讼出池台。督邮称蝗去,亭长说乌来。

行塘朱鹭响,当道赤帷开。马鞭聊写赋,竹叶暂倾怀。

犹忆归淮甸,何期陷敌尘。
祗闻残破惨,未得死生真。
梦不谙长路,书难附便人。
吞声无限泪,一滴一伤神。
中兴日月明,王气山何在。
万物饰昭回,稽首王言大。

飞梁绕修蛇,怪石劈鬼斧。人声出天脊,马足洞山腑。

直下皆悬厓,决决暗泉吐。千年閟顽阴,有眼孰敢俯。

路穷见斜径,峰转得小聚。户稀常断炊,烟淡不成缕。

荒祠两三间,白日惨墙土。败佛无全身,貌与树争古。

残魂吊天骄,畏路避渴虎。凄唱山雀吟,前峰仍午午。

国士蒸尝阔,孤坟意外逢。碧生沿郭树,寒彻下方钟。

谷势包宁武,河流撼秀容。郡人疏掌记,遗恨满西峰。

十分春已去,孤花隐叶,怊怅倚阑心。客游今倦矣,珍重韶光,还共醉花阴。

长亭短堠,向从来雨黯烟沈。人何处,匣中宝剑,挂壁作龙吟。

登临。秦时明月,汉国山河,尽云寒雁噤。行不得鹧鸪啼晚,苦竹穿林。

寻常总道归帆好,者归帆愁与潮深。苍然暮,高山流水鸣琴。

钗軃乌云鬓欲蓬,回身环珮响丁东。
背人不是无情思,自古红颜畏画工。

生死论交地,情亲独有君。读书破万卷,高义薄浮云。

素幔随流水,书签映夕曛。草堂杯酒在,把剑觅徐君。

江城风月总如斯,尚有仙楼占古陴。黄鹤倦看人醉酒,青莲应笑我题诗。

十洲花谢云空返,三户烟消水不知。惆怅秦关何处是,凭栏多在日斜时。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