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沉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
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心底湖头,路断到如今。
郎到断侨须有路,侬住处,柳如金。
南高峰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郎若愁时,好向北峰寻。
相对峰头俱化石,双影在,照清浔。
蘸就鱼天,搓成鸥雨,空濛拨擢迟迟。无数蘋花,轻香点破涟漪。
远风沿岸斜吹。湿青蘋、谁弄参差。湖心亭柳,千条映波,才是愁时。
可怜春去,追送今朝,破除酒病,更斗枪旗。帘钉窗眼,曲游俊侣都非。
那不凄迷。放残阳、绿过桥西。记苏堤。衣香后船,柔栌枝枝。
直将民社同儿戏,不蓄干戈不蓄兵。军马不来无别策,只催百姓急脩城。
舜亭风化俨当年,人物犹追之凯贤。持橐有功先计相,题舆出治亦儒先。
相看尹贰俱冰雪,消得杯盘列管弦。欲识他时风虎变,疑丞辅弼拱中天。
虫沙猿鹤总堪哀,持节筹边塞上来。闻道将军期马革,几人真个裹尸回。
咸阳汉龙兴,工筑事稠沓。冠山朱堂崇,瓴甋旊人纳。
此砖纪黄龙,铭文椎响拓。苔蚀文多残,测蠡义难合。
病已虫识成,祥符报杂遝。黄龙见广汉,火及宣室閤。
乌啼未央宫,改元岁一币。当时执拊桴,无为苦批泣。
大黄兆威斗,铜仙泣萧飒。残甓埋荆榛,月夜狐狸踏。
幸非凿臼科,庶免累层塔。四角暨中央,完好少齧踏。
何年出鄠杜,何时渡泲漯。中有地里书,镐吐复丰喝。
吾师志金石,剪镫卜簪盍。虞敦识立位,虢钟辨革堂革荅。
五凤时代同,砖珠双韎韐。八砖耀日华,宾从互酬答。
研墨铜雀瓦,写诗趁官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