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句诗人用精炼的语言说明了吐蕃借唐朝内乱乘机攻占河湟的历史事实。萧关当时为河湟与内地之间重要军事关塞。萧关一陷,河湟阻绝,诗中用“隔断异乡春”形象地表明河湟与内地音讯不通,处于西地分裂局面的状况。此处,“春”者,非仅言季节或气候,更是指民族习惯,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将军赴邓州》诗中有“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是偏重于对边地气候环境的特征来说的。司空图在“春”字之前,冠上“异乡”,再形容为“隔断”,足见其非仅言河湟气候与内地不同,而是欲为读者指出,处于吐蕃统治下的河湟地区,人们已无法感受唐朝教化,况“蕃音虏曲直难分”,汉人也逐渐蕃化,民族感情亦渐消失,十分让人伤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断”包含时间的先后,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诗人对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
后两句写诗人对汉儿学胡语感到不幸和痛心。“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写出诗人为之痛心,为之落泪的不幸事实。本来,华夷杂居,彼此感化,是很正常的,亦为史书或诗文所常见。“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胡儿向化新长成,犹自千回问汉王”。都反映了彼此和睦相处的情况。然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悲叹的是,因为长期沦陷,河湟汉儿已是语言改变,民族情感淡薄。诗人对此痛心嫉首,扼腕叹息。南宋陆游《送范舍人归朝》:“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写处于金朝统治的开封,汉家儿童的语言变化,与司空图反映的是同一种情况。
这首诗不重叙事,而在抒发感慨,寄寓情怀。四句中,前半偏重虚写,指出河湟失陷局势;后半采用实写,选用一典型事例作结,引出失地所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又是河湟长期失陷的结果,引人深思。诗人很少运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词汇来表现情感,但从“一自”、“却”等表时间和转折意义的词中,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强烈的感受。这种悲慨的诗风,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西风萧瑟梧桐老。闻处处、寒砧夜捣。罗袂拂霜轻,雾髻侵云袅。
绿窗声送孤鸿早。纨扇上、离愁多少。月下桂香浮,限煞秋光好。
江沱已喜干戈定,吴越犹闻稻蟹肥。把酒正看黄菊好,凝眸无柰白云飞。
乡闾讯遗情亲减,中外联行尔我稀。幸为经营石湖畔,秫田三亩一苔矶。
出岩初袅袅,映日乍晖晖。倏若阳台女,随风化雨飞。
太常峰南正雪飞,严公湖上梅初发。遥天片日下沧波,断鸿声里人将别。
借问君家若个山,白云携得杖头还。碧罗旧业连青浦,高卧心閒梦亦閒。
看君意气非常调,未肯逢时发西笑。萍梗长留沧海踪,诗书不作青云料。
客里相逢情最亲,离居自愧家常贫。旧游冠盖今谁在,白首襟怀有几人。
念君此行何草草,岐路吞声不能道。遥传掬泪到麟峰,伤心为吊方山皓。
邈矣时序迈,悠悠羁思悬。少岁觌飞龙,振步蹑云烟。
杨芬凌紫霄,结驷览黄渊。王纲袛以穆,四海屡丰年。
晨趋谒云陛,晚沐踏京尘。流觞拥华馆,藻翰飞阳春。
逸者眷多暇,壮士耻无闻。徒阅芳华改,何有尺寸勋。
日月不我待,倏忽星运移。抱疴届兹夕,怃然伤夙期。
玄发难久恃,母令达者嗤。
早抱林壑想,而多婴垢氛。閒来武山下,高挹金华云。
层冈既龙蟠,断垄复瓜分。一岭忽岧峣,千岩尽缤纷。
维时二月初,淑气澄氤氲。江上日华动,空中仙语闻。
楼台映海色,泉石超人群。风含青松响,雨蒸赤霞文。
抚我芳桂枝,兼把芙蓉裙。愿从广成子,再拜浮丘君。
俯视尘浊区,扰扰蚋与蛟。高风激六合,逝此杨清芬。
乱山嵬嵬雪扑天,云愁树寒寒无烟。大河欲冻不可越,路遥翅短无由前。
去年遇敌桑弧鸣,贼来不近曹阳城。交亲欲致范孟博,干戈怅阻孙子荆。
君今汲黯已卧守,河东季布必不久。斯饥正跻南山幽,维霰难蒙日在蔀。
东北苍生今凛冽,幸逢尧舜忍决绝。但须努力爱黎元,莫使弦歌负稷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