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十二年前曾经登上齐山绣春台顶,当时双脚稳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岭兴致撮浓,年老俸衰后狂荡豪放之气渐渐消失,虽然依筇面对着过去一样的美好风景,遥想当年杜牧之登齐山所作诗篇,千年之后还令人神驰心往,而今故人不见空山寂寂格外凄冷。
齐山之下,江水永远滚滚不停,江本岸边,淮山上残阳返照暮霭沉沉,遥望中原在哪里呢,虎狼般的敌人还盘踞其中,勾践范蠡破吴获胜长期准备决非浅近之力,谢安谢玄大破苻坚抓住时机顷刻成功,问宇宙中古往今来兴亡盛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道理啊没有人能懂。
注释
齐山:在今安徽贵池县东。绣春台:在齐山顶上。
筇杖:竹杖。
透岩穿岭:穿山越岭。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这两句是说,如果唐代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
永:水流悠长。这两句是说齐山之下江水长流。
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暝:日暮。这两句是说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
虎狼:喻敌人。梗:阻塞。这两句是说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在那里。
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这句是说勾践和范蠡的灭吴规划是长远之计。
石苻:指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俄顷:一会儿。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
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

鉴赏

  词的上片写登临齐山的今昔之感。词起笔“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从昔日登此山写起,说明这次是筇地重游。昔日登山的情景怎样呢?即十二年前诗人凭着一股少年锐气,迈开轻健的双脚,不需借助竹杖,翻山越岭,直奔台顶,是何等的潇洒、豪放。这是诗人对昔日登临的深情回忆。“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筇佳风景。”十二年后,筇地重游,风景依筇美好,而自己当年的狂放之气却逐渐消失了。当然“渐消”,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不难看出,诗人这时的心境是较为悲凉的。这样,又由眼前景而联想到曾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前辈:“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诗人看到眼前破碎的山河,严峻的现实,心境是悲凉的,再没有年轻时的“狂气”了;而且也没有杜牧那么超脱,所以当他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空山冷”,是对国事日非的曲折反映,是诗人主观心境的感受,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失落感。

  换头处紧承上片“空山冷”而来,写其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长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带仍然被敌人盘踞。“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以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沦陷区暗无天日,看出诗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望中原何处”,即何处望中原?作一提顿,引人注目。诗人站在绣春台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犹梗”,即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着,以“虎狼”喻敌人,可见诗人对异族统治者为害中原的切齿痛恨。一个“犹”字,表明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面对眼前“虎狼犹梗”的现实情景,诗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张:“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勾践复国灭吴,皆因有长期计划,故曰“非浅近”。“石苻”,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故曰“真俄顷”。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认为金的统治不会长久。诗人在这里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这反映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卓越的政治见解。但可惜的是诗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济时忧国的慨叹:“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全词以“无人省”作结,颇耐人寻味。

  此首写词人追忆十二年前登齐山的少年狂兴。开头三句点出追忆。“双脚”二句勾勒少年登山的狂兴,出语新奇。“老去”二句转笔感慨联想杜牧尚能神游千载,反映了词人的达观态度。以“空山冷”束拍,转入下片感国事。换头四句渲染登山远眺之景,“望中原”二句点出金寇盘踞。“勾蠡”_二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与石勒、苻坚政权短命作对比,期望效法越王勾践,表达对国事的关心。歇拍一问,寄慨深砀。全词慷慨而不消沉,悲愤而不衰飒,表现出一种悲壮豪放的风格。

题解

  齐山,位于安徽贵池县(宋属池州)东南,据《齐山岩洞志》称:此山高虽不逾三十仞,周围不过十里,然有盖九华之秀,可与武夷、雁荡比类,故有“江南名山之胜”的称誉。绣春台,在齐山顶上。历代名人,至此多有题咏。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出师之前,屯兵池州,曾乘月夜登齐山翠微亭,并留下充满爱国豪情的诗章:“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啼催趁月明归。”吴潜昔日曾游此山。这次寻着自己昔日的游踪,再登此山,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创作背景

  宋末时期,词人登上池州城(今安微贵池)东南的齐山绣春台,遥望祖国山川,风光依筇,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从而引起“故国之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猜你喜欢

贤哲勉务,惟日不足。金羊载耀,作明以续。

蔼然一气备天和,不尽人间岁月多。
乡里同声称佛子,儿孙相继奋儒科。
蠲租捐廪今无有,刲豕然灯可奈何。
德在人心真不朽,几多麟碣汙山河。

寒鸿初动塞云收,阿滥堆中唤客愁。记得吴江归棹晚,芦花风外一声秋。

沙口柳条色,沧波断归鸿。君承紫泥诏,西上蓬莱宫。

忆君久抱干将器,三尺鹈膏未曾试。君不见骅骝叱拨人岂知,一蹴方看小千里。

黄金不独累层台,宣室犹闻此夜开。郭隗已知天下士,汉文偏爱洛阳才。

只今四海同车辙,万乘宵衣候明哲。报主应怀国士恩,承家莫负郎官节。

郑虔况是槁门客,早晚龙池道相忆。仲舒三策已成名,阙下相逢亦寄声。

青丝白马金陵道,酒幔河桥对春草。天朝此去故人多,江海谁怜布衣老。

舟从故里莫停桡,春水桃花半落潮。自惭落拓空华发,看尔飞腾上赤霄。

水浸野苗森碧玉,风翻早稻卧黄云。
有年如许诚希见,农父犹言未十分。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沙泠雁三二,天长帆有无。
潮来潮退白洋沙,白洋女儿把锄耙。
苦海熬干是何日?免得侬来爬雪沙。
门前海坍到竹篱,阶前腥臊蟛子肥。
亚仔三岁未识父,郎在海东何日归?海头风吹杨白花,海头女儿杨白歌。
杨花满头作盐舞,不与斤两添铜铊。
颜面似墨双脚赤,当官脱袍受黄荆。
生女宁当嫁盘瓠,誓莫近嫁宋家亭。

生成慧性善传神,花卉翎毛总逼真。毕竟带些幽媚态,新篁爱学管夫人。

江心胜景似蓬莱,占断壶天绝点埃。不与人间连世界,却从波里结楼台。

亭亭古塔双峰起,隐隐晨钟万户开。昨夜老龙听法去,满城风浪殷如雷。

双剑将别离。先在匣中鸣。
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
雌沈吴江里。雄飞入楚城。
吴江深无底。楚阙有崇扃。
一为天地别。岂直限幽明。
神物终不隔。千游傥还幷。

结屋山中远市嚣,雨馀荒径长蓬蒿。平生身外无他事,劝客尊前有浊醪。

岁华物意两俱迟,开到前村第几枝。
抱影自怜春有信,冲寒长指雪为期。
音传陇首人相忆,恨入楼头角正悲。
最是一年难忘处,小桥流水夕阳时。

胜游极目向郊原,厌说骊驹已在门。客似闲云慵出岫,僧如野鹤喜乘轩。

偶随犬吠寻花径,直送泉声到水源。留得四山新记好,他年重认雪泥痕。

岭环隔翠苍龙绕,突出神峰霄汉边。
金井不须开宝穴,万年天子是飞仙。

仙观突兀城之隈,彤云丽日相招回。门前马跃箫鼓动,塞下花明天地开。

交游尘世吾无几,浩荡春风君送来。凭高宴语夕埃净,星斗满天银汉回。

九重将命出严城,符剖东藩拥传行。道载黄华香更远,橐装白雪夜还明。

霓旌飞度淄河色,丝竹应闻鲁殿声。最是寅恭多世雅,津亭何以慰离情。

解说澄湖上,高斋拟石渠。
九州分职贡,万户入图书。
常侍传符后,郎官对草余。
绨缃随处满,人吏此中疏。
积水神龙泽,青莲太一居。
鸟啼喧静院,云暖护幽墟。
式重思周典,先收忆汉初。
不知供事日,仰止意何如。
往来双磵路,脚下起尘埃。
苕箒忙忙扫,何曾扫得来。
机轮转处,作者犹迷。
祖令当行,魔军胆丧。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