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鸥邻鱼社作新知,才唱杨枝又竹枝。风打白蘋来夏口,雨深斑竹过湘祠。
不愁入目山无态,只怕磨心景要诗。唤作朱公些子似,当窗祗是欠西施。
秦中天府旧金汤,圣代提封寄一方。西去地连沙漠尽,北来城带海山长。
分符望重诸侯伯,参政官烦给舍郎。关塞五年三出将,闾阎多事屡经荒。
随车少妇劳牵挽,失穴残胡尚陆梁。共倚吁谋裨社稷,早闻忧国有封章。
芝兰莫遣蒙萧艾,貔虎终教制犬羊。充国屯田长在汉,士安租调总归唐。
朝廷拔擢君何忝,朋辈交游我未忘。离别此时无限意,酒酣分手脱丝缰。
墨妙初看眼自明,诵诗还见五言城。不惟喜获吾党士,要是未忘山谷盟。
我亦可怜耽句癖,君其勉力振家声。祗今此道寒如水,莫以微官取重轻。
御沟杨柳参差碧,夹道宫槐吹绿雪。六飞初幸玉泉回,南苑春芜驻仙跸。
帐殿凉飔五月寒,晾鹰台畔簇雕鞍。至尊乙夜开经幄,中使星驰召讲官。
曲江学士蓬山彦,著作承明侍清宴。每依石室展牙佥,频直彤闱听银箭。
当今天子擅圣神,一游一豫行时巡。上林兽簿不足问,石渠典籍时相亲。
属车载书三十乘,特简儒士随八骏。先生奉诏有殊恩,郊原寓目多名胜。
拳毛蹀躞沙路香,平明耳笔紫荷囊。致君一卷《虞书》在,《卿云》复旦赓陶唐。
霏微铜鹤炉烟细,丹陛从容传圣意。天苞地符世莫窥,河洛千秋未宣秘。
俄传銮辂下离宫,羽林七萃依苍龙。竞识相如参侍从,千群组练一章缝。
归来振笔诗千首,云霞洒翰蛟螭走。鸾尾淋漓进尚方,岐阳石鼓同不朽。
休风盛事载瑶编,不数横汾宴镐年。愿将茂草《虞箴》颂,谱入熏风和舜弦。
自小伤孤露。对茕茕、窗沉黯碧,三雏一母。儿未成名亲已逝,怅望春晖易暮。
尝不尽、生前劳苦。更痛松楸犹未植,问麦舟、高谊何人助。
孤子恨,那堪数。
春明凄绝招魂路。记穷嫠、麻衣如雪,同归故土。甑釜生尘风破壁,弱线支离门户。
谁想到、鸟能返哺。此日山房灯影在,怅传经、人杳无由睹。
头已白,空孺慕。
北风卷地尘沙黄,杲杲塞日无晶光。山城荦确少行迹,猛虎昼出蹲南冈。
双晴睒睒射惊电,耸尻竖尾如竿枪。咆哮踞地地欲裂,百兽走匿山魈藏。
血人于口爪牙利,家家闭户群苍黄。陇西飞将勇莫当,家世猿臂能挽强。
须髯猬磔气勃发,直视斑子如跛羊。长弓大箭走相博,瞋目叱咤声雷踉。
洞胸贯胁猛竟殪,气焰安在傫然僵。樵苏从此少患害,行李来往仍穰穰。
我时驱车出北口,逢君迎谒趋道傍。为余津津淡且喜,英风爽飒神飞扬。
须臾健儿舁虎至,馀威尚觉生风霜。羡君除暴真健者,当路岂复忧豺狼。
呜呼!当路岂复忧豺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