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早岁参戎幕,开门对粉墙。初闻寡兄弟,共羡好姑章。
一别飞腾速,全归福禄长。遗芳在子舍,它日望岩廊。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镜尘掩瘦,帘月通愁,人病孤馆。伴客残春,禁受药烟飘断。
旧著香罗经酒殢,新调繁轸当歌懒。暂朦胧,有铜街咫尺,钿车雷转。
便侥倖、城乌啼散。更箭沈沈,窗曙犹浅。未必成眠,慵极半衾生恋。
雁过时飘闻笛泪,花开翻恼登楼眼。楚云浓,料输他,簸钱庭院。
三苗蠢不恭,咨禹以众行。有扈弃三正,于甘召六卿。
吊民顺天讨,用律惟师贞。南蛮外声教,负固久不庭。
罗旁十万山,丛箐豺虎狞。要荒杂猺种,疮痏延膏肓。
除凶敌所忾,整旅战有名。我皇赫斯怒,诏督百粤兵。
煌煌大开府,肃命扬威灵。诸将授斧钺,三军搴旆旌。
戈船会牂牁,甲楯下湘蒸。沉阴屯杀气,劲飙振军声。
窟穴数百年,我师一鼓平。渠魁先就擒,露布驰天京。
告庙宣捷音,听恺欢皇情。疆宇奏荡复,婴累授农耕。
罗定与灵丘,郡县开榛荆。筑观示百世,铭钟武功成。
谷蠡夙受羁,瓯骆何足撄。明雅继江汉,臣请歌南征。
晓月犹悬玉一弯,蓬门无客昼常关。故人方喜骑驴到,邻叟俄逢弭策还。
世事共悲渊底日,乡心对语梦中山。何时双桨桑阴下,与子追随十亩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