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将船只都映红,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卧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注释
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榆堤:栽满榆树的河堤。
不知:不知道。
俱东:俱:一起指一起向东。

赏析

  此诗通过对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

  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简析

  春末夏初时节,诗人从京城开封出发到襄邑去,乘船惠济河东行。这天天气晴朗,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将满河春水照得红红的,连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红色了。趁顺风,客船船帆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

  两岸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诗人这次远行,何等轻松畅快,心旷神怡呀!

  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咦,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呢?转瞬之间诗人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呢!

  天上的云和小船上的帆,本来是一道乘风前进的。船舱的诗人,行是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卧看满天云珐劝,天知云与我俱东”,动中见静,似静实动。诗人的观察和感受,不但很有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譬如,有人只顾欣赏自己的成绩,却往往忽略旁人的进步,如果读到这首诗,他大概会有一些感触吧?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写景要做到“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互藏其宅”。也就是说情要藏在景中,要写含有情的景。陈与义的这首抒情诗就是采用这种手法。

  进京待选的青年陈与义,此时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般的潇洒俊逸,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足以使诗人诗兴勃发,诗中的所有景物的描写,就围绕着这而展开。

  前两句“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化用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和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以表达愉悦的心情。首句在点化中有创新,崔护用桃花映衬少女,写的是静景,显得婀娜多姿;陈与义用飞花映衬自己,写的是动景,显得风流飘逸。次句虽无李白的豪迈气势,却也不乏潇洒风度。两岸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

  后两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此诗名句,主要是写云。这也是诗人在河南行舟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船顺水而下,趁着顺风,百里路程只走了半天,水速是惊人的。榆堤两岸的景物,应似飞掠而过,此诗虽未写出,可由想象而得。然而,诗人注意的却是船上看云的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有觉察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船上观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种感受,看两岸花木又是另一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的不同: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太离远,观者未觉动。可是,同一个陈与义在另一种场合下看那天上的云,却又像跟着归去的诗人在一起行走。李白曾用“卧松云”来写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白云和松风往往被用来衬托高士飘逸闲适的神情,陈与义以云不动的错觉来写自己与云俱东的动态,只取其飘逸。而“俱东”则有干青云而直上九霄的气概,这样写云就和所要抒发的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达到“互藏其宅”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1117年(政和七年),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猜你喜欢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扶筇西去谩寻春,独学无人沐且熏。
便欲问津从桀溺,当时折槛愧朱云。
阴霾满目凭谁扫,芳草莲空未易耘。
家学定须兴尚父,威声一振九夷闻。

犬吠声来出隼人,大家角牴样翻新。数他竿木逢场戏,几个翩翩善舞身?

海北天南气郁蒸,置身如在玉壶冰。壮心不分缘诗瘦,老手兼誇作吏能。

买地硗墟山有业,寄书寥廓雁无凭。多情省树休劳问,岁月空惭雨露仍。

登高自古说龙山,拟访遗踪去路难。
赖有凌歊台尚在,不妨怀古凭栏干。

新雪生寒晓欲消,河冰渐解晚生潮。庭禽初哢先闻鹊,园卉将萌未及蕉。

故事题诗聊岁岁,野人行乐自朝朝。从渠寂寞如颜巷,漫有春风酒一瓢。

好竹迷时手自栽,一轩寒碧谢尘埃。
清风政为我辈设,小睡忽从何许来。
已用官茶麾得去,莫因家酿挽令回。
呼儿静扫黄叶径,吾与此君俱快哉。

茶烟淡淡风前少,庭叶沈沈雨后添。何处杨花念幽独,殷勤入室更穿帘。

偃蹇长松数亩阴,初应出土细如簪。人生各有凌云操,唯藉诗书尽此心。

黄河不解洗彭城,空使群凶起斗争。一载始通南国贡,三山犹驻朔方兵。

寄奴故里人何在,亚父荒陵土欲平。却忆朱陈好村落,几时烟雨看春耕。

目尽寥天一鹤归,客中送客倍依依。神州多故交游尽,沧海横流国事非。

梅福上书愁未达,朱云请剑愿空违。翠华近有蒙尘恸,何日回銮望六飞。

柴林瓦枕,竹閒铺、一室虚无长物。滋味回唇真似腊,万事转头一抹。

廿载风尘,半生跋涉,赢得头如雪。从头细数,等閒难遇豪杰。

呼儿坼火煎茶,檐前窗外,静听松声发。堪叹别离诸好友,南岳匡庐隔绝。

解带祝融,支筇五老,踏断千崖发。暮年何日,洞庭再醉秋月。

晋安先生雅好古,吉金乐石归网罗。余君入肆得铜爵,持献铃阁供摩挲。

先生一见定商物,精识不共硁䃴磨。政余诂订吟且绘,奚翅获鼎汾之阿。

上骈双柱下三趾,饕耳豕腹形无颇。腰环素带俨围玉,斑作翠点如浮荷。

{扳食}中三字子孙父,铭辞质朴迥异他。景毫遗制务光篆,差胜赝器讹承讹。

我维爵以戒沈湎,如卣戒{武暴}名立戈。又维酒以介眉寿,如鼎祝寿称阜禾。

先民制器岂徒尔,于以飨射与干戈。旁稽款识释薛氏,可补博古图宣和。

能铭古者大夫事,一时纸贵七字哦。想见庋阁备三代,更较积古斋中多。

门{犭支}卣盖应好在,殷周一室欣如何。新诗漫拟苏答穆,佳话聊同欧得坡。

荦确频驱上计车,饶人看遍帝城花。不如春社寻巢燕,大厦连云处处家。

重屋祗承敬勿休,前星主鬯贰凝旒。
度筵九尺主黄目,助祭诸王白头人。
精意已知通烈祖,仪文元不减圜丘。
两阶屡舞苗民格,何况金穰岁有秋。

桓桓信无敌,堂堂宁有前。九?良易举,八荒安足吞。

大中初政快恩雠,王气中原日渐收。若祗寻常悲谪宦,千秋何止李崖州。

一星星、悼亡潘岳,诔词亲述斑管。文情一片相生处,写出两番悲惋。

笺乍展。记几度、尊前曾识春风面。幽闲婉转。想秉德无愆,修身有法,堪补女宗传。

韶华短,又是宫移羽换。胶弦续来还断。兰灾蕙劫清芬在,留得灵芽双畹。

毫漫染。念瘴雨蛮烟,三载尘封研。天长水远。叹故里粉笺,西湖松柏,回首乱山晚。

金轮微动吼乾坤,稍逆金躯草卧身。更欲发言来拟问,悲风吹尽四绝邻。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