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寓意深微邃却含而不露。元朝统治者奉行种族歧视政策,以蒙古、色目人为上等人,以汉人、南人为下等人。蒙古、色目人到江南之地也凌驾于南人之上作威作福。他们靠江南的条件富有了,却仍辱骂江南人不绝。诗人心中不平,故作此诗以讥之。
揭傒斯的五言短古,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宋元以来“重逸轻俗”的审美倾向。如《寒夜 》:“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题风烟雪月四梅图》之二:“高花开几点,澹霭拂成衣。遥瞻应不见,相对尚依稀。”《洞庭秋月》:“灏气自澄穆,碧波还荡漾。应有凌风人,吹笛君山上。”《平沙落雁》:“天寒关塞远,水落洲渚阔。已逐夕阳低,还向黄芦没。”《烟寺晚钟》:“朝送山僧去,暮唤山僧归。相唤复相送,山露湿人衣。”这些诗作是承续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刘长卿一系的诗风而又加以发展的。其境界高逸,远离尘俗,表达了一种宋元以来的士大夫情调。其中《寒夜》最让人回味,小诗以寥寥二十字的白描,传神地绘出一幅清夜客旅图。一、二句状写户外的景色,以凝冻在布满霜气的夜空中的疏星、沾湿了草木的月的流光(“林薄”,谓草木丛生),制造出一种清旷冷寂的氛围。三句转入客舍,在“虚馆”的典型环境中,“人不眠”的主体便格外突出。最精彩的是末句的五字。“一叶落”的声音是够细微的了,馆中人却能清晰的辨闻,足见夜间的寂静;而一个“时”(时时、时而之意)字,更将漫漫长夜中不眠人的警醒,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馆内外的联系,而且传达出诗人在长捱客栈中愁苦的心绪,可谓是神来之笔。
旱欲流金水欲裂,百千火聚作此热。秋风忽送雨一犁,应念田夫汗流血。
庙堂调烛随弛张,五色线补虞帝裳。书生拟作丰年颂,临窗弄笔鬓如霜。
雨后溪声寒弄玉,风前木叶碎飘金。见闻互用非声色,花劈威音古佛心。
见成家乐,管宴佳宾。莫谓瑞岩岑寂甚,一回拈出一回新。
昌黎空作送春诗,只道门前柳絮飞。岂识一犁江上雨,春风于此大知非。
万峰刺天气扬波,奋翼高举苍穹摩。白云排空荡银海,虹光鸟影如飞梭。
离宫梵宇压关塞,当年万乘频来过。中更世乱虽久废,遗迹犹足辉山河。
南循长城历诸口,戴河秦岛生微涡。海天一碧深可悦,人世迫窄烦张罗。
腰缠骑鹤兴所至,老去两息道与魔。苏仙华表归有日,旧京在眼勿蹉跎。
广内施重闼,承明敞直庐。上清通帝所,方丈拟仙居。
汉后前釐席,淮王重报书。时宗登贾马,暮召得严徐。
玉至光秦玺,珠来照魏车。高文参正始,密旨奉权舆。
王泽宣从綍,天香对满裾。论思皆药石,咳唾亦琼琚。
弱水沧波在,然山老墨馀。睿篇朱雁刻,宸翰白龙摅。
宝肆还容砾,珍林误植樗。匪躬无謇謇,每食有渠渠。
寒日分宵直,繁云向岁除。九门催钥下,三殿警签初。
北斗低层掖,明河拂太虚。求衣钦德盛,襆被省才疏。
多病长思越,知非晚学蘧。烟霄叨步武,江海隔樵渔。
榆性诚为钝,葵心但欲舒。日祈同舍进,跻俗到华胥。
桓桓邝将军,苦天久不雨。青黄不相续,斯民亦良苦。
忠诚自心出,虔祷遽如许!神灵亦阴相,青天雨如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