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隐士,来此游览,写下他的观感。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一般研究者认为,宋诗讲究议论,起于欧阳修等人学韩愈古文,遂在诗中借鉴古文的写法,形成了以散文为诗的风格,同时也把议论带入到诗中。林逋这首诗,首联也以散文笔法起,作一总论,可以说走在了欧阳修等人的前面。
诗写的是宿洞霄宫,采取的是历来游览留宿诗的习惯写法,即先不写宿而写游。首联作一大概括。洞霄宫在大涤山中,诗第一句便写山,说秋天的大涤山,美景无限,难以遍历,也难以缕述;第二句接述游山的感触,美景无限,他游览时的快意,也难以缕述。这样,诗作了一番大范围、居高临下的总述,把山景及自己的游兴交代出来,写得很满。
以下两联便具体写山,铺陈“秋山不可尽”处。诗在写山时,紧紧把握住“秋”字,首先说碧绿的涧水在山石间奔流,水中漂来了片片红叶;茂密的树林上端,白云在悠闲地飘浮。这一联使用了几种亮丽的色彩,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把山林装点得绚丽多彩;水在奔流,云在飘荡,又写出山中的幽阒,体现出诗人面对山景的喜悦心情。碧涧中流下红叶,很像晋刘晨、阮肇游天台山遇仙女前,见到一条涧水,漂下片片红色的桃花那种仙境;青林点缀着白云,其意境有似晋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那样超尘绝俗的诗句。大涤山是道家第七十二福地,诗人勾勒的这派悠闲高雅的景色,似乎也充满了隔绝人寰的仙风道气,这也是诗人所要表白的“秋思亦无垠”的一个方面。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吟”,也是写景,但笔法又换,转入明净轻快。诗仍关合秋天,但又插入当天的时间,表明已是黄昏时候,为下宿洞霄宫作伏。上联写的是自然界纯净的景色,重点是静,尽管水在流、云在飘,都是相对的静止,有声的无声;这联的重点放在动与闹上,说在树林清凉的树阴中,一只鸟儿扑腾腾地飞来栖下,落日照着山林,到处是秋蝉的鸣声。这联写得很有兴味,与前面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显得诗人在山中徘徊,充满留恋,以至于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自然之中,处处呈现出自然界的真趣。
最后,诗才归结到“宿”字上,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宕开一层。洞霄宫中种了许多芭蕉,诗便由芭蕉想到晚上听雨,便通过虚拟听雨来实写住宿。“此夜芭蕉雨”,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山中气候多变,目前是晴天,晚上就会下雨。因雨,他想到了那秋雨打在芭蕉叶上的充满韵味的响声。另一种解释,诗人宿洞霄宫是秋天,秋风萧瑟,摇动着芭蕉,夜深人静,满树沙沙,黄叶飘阶,犹如不绝的雨声。想到晚上美妙的秋声,诗人不禁问道:“有谁和我一起在枕上共听呢?”这样一问,留了想象的余地,也回照了首联的“秋思亦无垠”句。
林逋这首诗写得工巧细致、闲远冲淡,如其为人。对偶整齐,层次分明,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韵味无穷。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说林逋诗“咏之令人忘百事”,这首诗正有这样的魅力。
先生拟把衣冠挂,稚子能操杖履从。叔夜只堪伴鱼鸟,子云何至况蛇龙。
豹皮尚欲留名死,鸡肋安知与怒逢。老去自鸣还自止,篑桴何敢间金钟。
词林应玚绣衣新,天上茶仙月外身。解赠万钉苍玉胯,分尝一点建溪春。
三杯大道醺然后,七椀清风爽入神。闻道闽山官况好,何时乞得两朱轮。
青山千仞城百尺,云中嵯峨列万石。关门控险铁不如,万人可望不可踰。
蛮兵一朝杀关吏,驱马入关履平地。山头矛戟多于草,弩箭射甲如射缟。
当关秪用一夫力,胡为万卒犹难保。君不见山上城堞毁,楼倾四壁立。
青狸苍兕朝对啼,白蒿黄云暮愁入。
马蹄才发,阳平门外,望里是淮安。可怜此地,曾经流浪,一十五年前。
曲江高会知何处,秋水晚生烟。惟有垂杨,千条万缕,还挂酒楼边。
交久晚弥真,意多缘乃促。人事轻隔离,万劫不可赎。
悱悱散原翁,硕果此尊宿。温燖吾与子,期约岁相续。
北南会旧京,欢笑洗惨黩。颇疑天壤间,嘉会惟此独。
绝续勉相保,俄惊坏梁木。苦思寻旧踪,执手同一哭。
岂意旋哭君,相偪乃尔酷。残生尚未尽,生意先结束。
两心闭所期,胡君遂瞑目。
翰林胸中浩千古,笔头戏作江海潮。子行造膝可问法,门前烟浪拍溪桥。
寂寂闲庭,愔愔小院,东风消息沉沉。月地云阶,去年想到如今。
婵娟别后期无恙,奈近来、连日春阴。最愁它,冷尽芳魂,酸尽芳情。
孤村何处吟魂渺,记残宵有梦,流水无心。惨惨凄凄,几回觅觅寻寻。
笛声吹落空山月,梦回时、独自沉吟。怕来迟,花怨蹉跎,人怨飘零。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浑。三山通震泽,九委派昆崙。
晚树依城郭,秋潮出海门。张帆临月窟,系䌫倚云根。
大庾黄梅岭,长亭绿酒尊。风尘嗟远道,雨露荷深恩。
何事东林问白莲,溪桥小院足安禅。尊前漫惜频年客,竹里能深半日缘。
移酌馔馀香积供,临池花借彩毫鲜。春游若个非容易,肯勒登临谢屐穿。
寒色满大江,北风吹落日。停舟别诸彦,中怀抱湮郁。
夤缘结金兰,深固比胶漆。佳会不可常,岁晏政寥慄。
居者成淹留,行者念家室。分携在俄顷,东西永相失。
俯视流波去,仰看飞鸟疾。人生如浮萍,乾坤渺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