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窦巩有《南游感兴》七绝云:“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青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而窦诗显然又源于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本曲的前五句,化用窦巩的诗意,而“鹧鸪啼处”云云,则明显地流露出了霸业不存、风流事散的兴亡之感。倪瓒生活在元代的中晚期,无所谓遗民思想,曲中的“前朝事”是将越王台沿经的历史一网打尽,并不专指宋朝;但历史的盛衰、岁月的无情,一样会引起怀古者的“伤心”。窦诗是“伤心欲问前朝事”,而小令却“伤心莫问前朝事”,一字之差,绝望和无奈的感情色彩就表现得更加强烈。
作者禁不住“怅然孤啸”。“啸”是感情激越、一舒抑塞的表现,而一个“孤”字,又有心事无人知会的意味。“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是登台的所见,它较之前片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更增加了悲凉的色彩。“当时明月”等三句又借助了唐诗的意境。刘禹锡《石头城》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李白《苏台怀古》也说“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诗人独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含意是十分显明的:“当时”的江山久已换主,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重临呢?这一笔同前引的《石头城》《苏台怀古》一样,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抒发怀古的幽思。作者起笔云“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问了,并问得那样投入、那样悲哀。“依依”是依恋不去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天空徘徊已久。而诗人从“残照”时分直留到月夜,这“依依”两字也就成了一种移情手法,表现出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倦倦深情。
这首小令除了善于从唐人诗句中袭意外,在景物的描写上也深得风神。“东风草绿,残照花开”表现江山无主,“青山故国,乔木苍苔”表现世事无常。以此为陪主之宾,则“越王台”的悲凉寂寞自在意中。又诗人选取了亘古恒在的景物如东风、残照、青山、明月,与时过境迁的绿草、野花、乔木、苍苔交插在一起,在特定的空间中导入了苍茫的时间感,从而将抚今思古的主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千金骏骨买虚名,骥老通衢价未评。逐去定知穷不死,向来元以句为生。
东风又见定朋友,北信难凭雁弟兄。欲寄此怀惟有月,天涯分与故人明。
无禅懒设祖师关,一任来机索莫还。嗟彼烟峦难避乱,怜余尘境且偷閒。
起床便见三竿日,开卷如游万里山。公案重重频结了,肯存疑义在胸间。
晓雨净炎氛,疏云霭朝阳。与子誓言迈,肩舆鸣相将。
山花向人笑,好鸟翱还翔。景物虽可乐,悲怀翻感伤。
引望埋玉处,白云起荷塘。墓草忽已青,岁序易炎凉。
感君絮酒意,中心讵能忘。
年来年去几番新,万事回头扇底尘。雪里老梅才破玉,雨中芳草又成茵。
满钩帘捲青山晓,半亩塘开绿水春。美景故知常在眼,人间俗事浪频频。
蝶梦惊残花已误。怨紫愁红,忽忽成香土。长日爱眠宵不寐。
无聊觅句教鹦鹉。
檐网留春花络住。掠断游丝,玉剪双飞去。杜宇声中愁几许。
濛濛落絮和烟雨。
离筵三唱渭城春,君去莺花入夏新。身似潞河堤畔柳,频将青眼送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