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令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兴亡之感。采莲曲原是乐府旧题,多写南国水乡,歌咏爱情。杨果沿用采莲曲的旧题,写的却不是爱情,而是兴亡,是惆怅。
小令依据内在的情绪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二句写采莲人的热闹,“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作过渡,后两句写了独上江楼之人的寂寥与惆长。
小令开篇,短短两句,写了一幅热烈的江南夜景图。夜凉如水,新月如钩,静谧的湖面上突然传来采莲人热闹的歌声。采莲人兴致高品,相相互唱和,乐音高品。循着歌声望去,只见一艘精致的小船从柳树繁密之处驶出,那轻松愉快的采莲歌便是从那里飘扬面至。月夜踏歌采莲,荡舟湖面,一幅美好热闹的江南采莲图画!但这两句之后,小令突然由乐转悲,让人猝不及防。热闹的采莲曲惊醒了熟睡人的美梦,让他再难以入睡,只得“独上江楼卧”。“夜如何”三字极有韵味,热闹的夜是属于采莲人的,而对于从鸳鸯梦中惊起而独上江楼的人来说,这样的夜是悲凉的,三个字自然引出下半部分。
热闹是他们的,对独上江楼的人来说,什么也没有。独上江楼的人疏离在这个热闹的场量之外,像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伤痛,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孤独。至此,小令开头的喜悦气氛已渐渐被冷清的氛所取代,悲的情结丝丝缕缕沁入夜色里,而“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三句则是将原本若隐若现的悲哀情绪推向高潮,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小令将采莲众人的欢畅与独上江楼之人的悲威作对比,将采莲歌与南朝旧曲作对比,悲喜互见,哀乐相形。作者深谙“以乐景写哀情”之法,有多繁华就有多落寞,有多热闹就有多寂寥。杨果一生经历了金元两个时代,金初曾登科及第,担任官职。金亡之后,他经人举荐也曾出来做官,与元好问拒不仕新朝虽有不同,他虽身在新朝,却心怀旧恨,有着遗民独有的亡国之恨,失节之悲。他目睹了金的繁荣与衰亡,朝代更迭的兴亡之感挥之不去。小令中虽未言明,但亡国之音“南朝旧曲”,多多少少包含了作者对于金统治者昏庸无度的影射和对金灭亡原因的思索。
紫玉雕歌扇,红绡织舞裙。年华小小貌真真。锦字写双文。
花蕊当窗见,兰香隔座闻。真愁春信夜来分。入梦有朝云。
眼底罡风事事新。太虚何用竞浮云。偶然出手从卢雉,未肯低头拾惠文。
忧国病,苦出身。全家捣药起秋尘。酒船茶具江天好,乞取鸬鹚自在春。
山庵临别乞安名,信手拈来却现成。取次雪晴春草长,白牛饱食好躬耕。
今年少雨菊花迟,青蕊方开三两枝。但得悠然真意在,青山何处不相宜。
乌生八九子,寄栖秦氏树。初不巢人屋,于人无所预。
奈何秦民游冶儿,林间挟弹相追随。我肉不中登鼎俎,痴儿规我将奚为。
一弹中雏雏即死,阿母见之悲不止。忆昔生儿谋反哺,讵料雏成今若此。
我巢元自穿岩石,弹射纷纷应莫及。一朝邂逅秦家儿,离死毛伤真可惜。
吁嗟天地间,定数安可逃。嗤彼机巧徒,用智徒劳劳。
上林西苑有白鹿,虞人尚得菹其骨。万里摩天有黄鹄,后宫乃得烹其肉。
百尺深渊有鲤鱼,深钩密网取无馀。于乎物理有修短,祸福安得移。
修俟乃君子,乐天奚复疑。
孑孑孤鸟,畴与同飞。前者振羽,后者莫依。彩泽卑弃,独影宵归。
怅望天末,云路阻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