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诗共两首,其中第一首诗首句“将军作镇古汧州”,点明此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清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美一词,只是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委婉。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其实来来往往的行人也包括诗人自己。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第二首诗描绘的也是一派太平景象,但这太平景象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而是将士们长期英勇守边的结果。如果不是“箭利弓调四镇兵”,就难以实现“蕃人不敢近东行”,当然“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也就无从谈起。这就表现出了将士守卫边疆的功劳,表达了作者对守边将士的由衷赞美之情。
孙枝郁郁遍三秦,溜雨笼烟不记春。若论花黄忙举子,已曾忙过九朝人。
千山已作边墙。长城更与天长。一望教人断肠。紫荆关外,茫茫只有牛羊。
堂上春深并锦袍,中丞甲第五云高。麻姑自阅桑成海,王母亲栽树作桃。
旧德共看麟阁画,馀光殊有凤池毛。恩深自出无由写,颂寿应惭乏彩毫。
有客秣骢马,豸冠被朱服。驾言将何之,先声动华麓。
曾飞玉堂翰,更累青琐牍。历亲郡县政,民瘼尽耳目。
所遭异坦阻,平生耿介独。行行届高秋,风霜共洁肃。
狐狸安足问,豺狼敢当陆。按辔渭水滨,雨馀桑麻绿。
我为西人喜,重受清平福。
落落深闺里。剩楼头、一轮皎月,是侬知己。自顾此身如倦鸟,栖息枝头垂翅。
只披读、离骚销志。不信词人都福薄,看千秋、得意曾能几。
伤心处,已无泪。
生来无分穷经笥,日销磨、针箱线帖,可知遭际。满院凉烟秋雨后,多少闲愁慵记。
嗟荣利、浑如敝屣。天地虽宽罗网密,料人间、独醒谈何易。
把万事,付酣醉。
鬓花双亸翠云钗,女伴相携戏水涯。只有小姑羞涩甚,低头无语看弓鞋。
湖海浮家二十年,重来春色尚依然。杏花篱落喷红雾,杨柳林塘护绿烟。
草暖村人出游地,鸠鸣刺史劝农天。觉场独在三灾外,试问支郎第几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