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唐代国势强盛,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来到中国,还有不少僧人同来学习文化、技艺,求取佛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即将回国的僧人的,当时诗人在长安。
过韶阳。璇枢电绕,华渚虹流,运应千载会昌。罄寰宇,荐殊祥。
吾皇。诞弥月,瑶图缵庆,玉叶腾芳。并景贶、三灵眷佑,挺英哲、掩前王。
遇年年、嘉节清和,颁率土称觞。
无间要荒华夏,尽万里、走梯航。彤庭舜张大乐,禹会群方。
鹓行。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炉香。竟就日、瞻云献寿,指南山、等无疆。
愿巍巍、宝历鸿基,齐天地遥长。
丁沽汛晓。正水市贩鲜,乌板船到。戢戢银刀恣跃,仨抛烟罩。
长安近局销寒夜,问尊前、玉涎多少。钑盘催饤,诗馋慰否,漫吟白小。
记乡味、羹调宋嫂。几停箸思量,应是归好。客话娵隅听遍,正悽怀抱。
冰鲜梦断天厨赐,检食单、零乱慵草。御笺沫冷,清愁好托,玉鳞缄报。
邯郸梦醒已多年,闭阁空山息众缘。池上荻枝抽画笔,窗前蕉叶展书笺。
忘机并欲焚棋谱,食淡时教设净筵。自笑比来搜句倦,被君犹唤作诗仙。
团圞小时月。还向圆时缺。圆缺频番,谁道心情都别。
常娥不老,百面随行迹。淮山去,越山来,夜山碧。银桥不度,想像霓裳阕。
遥夜西风,揽得桂华盈襭。蟾蜍睥睨,谬向吴刚说。
休莫莫,莫休休,漏声彻。
山腰露蕙含天泪,江林枫叶秋容醉。夫君八月雁门行,碎霜冷印白龙辔。
忆君挑妾初鸣琴,琴中已有白头吟。朝朝暮暮当时事,言之秪足伤人心。
君不见湘妃二女哭舜时,烟筠青玉红珠滋。苍梧人去百想绝,忍教今日生离别。
生离别,情偏重。不及双飞南浦云,落红寂寂春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