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令题为《姑苏台赏雪》,一开始却从距台有数峰之隔的“断塘”述起。“断塘”即脂粉塘,元林坤《诚斋杂记》:“吴故宫有香水溪,乃西施浴处,人呼为‘脂粉塘’。”凭这个处所,已足与同样因西施缘故而驰名的姑苏台发生感情上的联系。“洗凝脂”意含双关,它已暗点出“雪”的影响,实是因断塘塘岸的积雪白如凝脂,而联想起西施当年在此洗浴的景象。由此语激发起诗情和游兴,引出“觅西施”;再由觅西施不得,但见柳树积雪如“萧萧鬓丝”的怅惘,领出姑苏台的登临。这种针线细密、接笋无痕的布局,不仅预先交代了姑苏台外围的雪景,而且也表明作者“赏雪”并非单纯的冬令游览,而是“怀古”寄托的表现。
下片正面转入“姑苏台赏雪”。“银匙”、“粉香”、“玉参差”,生动地绘现了姑苏台上高高下下的积雪景观。以银、粉、玉作为比拟,与末句的“富贵”遥遥相应。“富贵似吴王在时”,表面上是赞词,其实却包含着微意。这是在说吴王富贵久已不存,如今台上的“富贵”气象,不过是如银如粉如玉的雪堆的错觉而已。作者在怀古意绪的驱动下,回忆起“吴王在时”的当年风流是不难想见的,但他原始的目的是“觅西施”,而此时却无言提及。他所吟唱的“一曲乐天词”,也已游离了登台的初衷(白居易《题灵岩寺》之类游吴作品,并无丝毫怀古内容)。这一切正暗示了作者事实上的失落感。作者将感情表现得如此隐婉,实有一种“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意味。
故山纵得归,无复昔遗老。家风知在否,后生恐难保。
似闻老翁泉,曾作泥土燥。穷冬忽涌溢,络绎瓶瓮早。
此翁终可信,明月耿怀抱。从我先人游,安得不闻道。
白纻好裁衣,长短与身称。岂无旧所著,贵自故人赠。
仙真治兹山,重阜隐延广。冲奥元气会,运至法灵响。
与世作司命,神宇廓弘敞。及门春雨来,玄感副夙仰。
摩挲晋时树,托身何萧爽。千载抱微息,日月共来往。
欲为黄发期,日待紫芝长。上天垂光彩,月出江海上。
故人不可待,惆怅理归鞅。
地行仙子羊权家,曾降山中萼绿华。三十六桥明月夜,姑苏城内有琼花。
欧公官居颍之尾,文宴所与何多士。刘吕王魏暨徐焦,聚星堂上慕七子。
夷考其数今足矣,宫周奚冯两张李。假令犹在欣执鞭,陵轹前脩则非是。
泰之西偏有湖焉,升其甗见一堂峙。又如颍上有西湖,平铺颇瓈光十里。
主翁作吏得休沐,亦复携客游于此。杯觞谈笑继风流,江岫淮岑供平视。
翁言大邑我何须,愿尹猿猱宰山水。再烦公等步玉趾,既见君子吾乐只。
六月寓闽山,初逢荔子丹。皱红分颗颗,凝白作团团。
品目诚无限,珍甘拟亦难。不劳走马使,安坐得加餐。
纷纷牲醴闹头牙,膜拜香烧福德爷。农祝丰年商利市,醉人扶过比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