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人生一月间,开口笑几日。况复岁云暮,在堂悲蟋蟀。
胡不为强欢,唧唧复唧唧。吾徒尘外姿,开怀见真率。
达如商山皓,清若竹林逸。相逢各拊掌,一笑万事失。
主人清旷士,作堂记其实。愿无负此堂,不为势利怵。
时时叙离阔,中散志意毕。
秋严霜气薄于盐,谁道官梅早放尖;一点寿阳丹的笑,不须□额卧春檐。
断无尘涴。人境成清可。何必閒云来伴我。早是天空云过。
君家嗜睡图南。一般道味醰醰。斯旨也通禅定,便如弥勒同龛。
野老本孤陋,于公荷特怜。出门今偶耳,倾盖昨同然。
风雨酬一话,诗书当十年。永怀非日月,高谊薄云天。
俯仰少知己,遭逢诚胜缘。枉推惭极口,汎爱悚高篇。
貌瘠道腴内,官廉德俭先。鹏图协公荐,马走愿私鞭。
文武无愆用,崇卑各适权。东吴卿月转,南徼使星躔。
道路瞻风节,山川照雪鋋。府尊严武位,幕集杜陵贤。
怀远人何迩,均仁俗不偏。明良欣盛遇,衰飒舞林泉。
严公写蟛蟹,能事颇自得。着意不着意,用墨不用墨。
游心入细微,落笔无痕迹。去岁下匡庐,今年返韶石。
市朝知姓名,远近纷求索。挥手入丹霞,相逢同作客。
问客何所长,问客何所癖。客亦无所长,客亦无所癖。
自言写蟛蟹,变化不可测。留心三十年,精思废寝食。
直到手忘手,方能格出格。我闻严公言,将信将疑惑。
涤我狼尾毫,拂我鹅溪帛。严公无留难,严公无吝惜。
为我作车螯,点缀枯芦荻。须臾爪甲生,横行无顺逆。
海底黑波斯,跃跃上墙壁。严公洵好道,悟取空中色。
胎卵与湿化,钜细宁拣择。何妨写大鱼,化作垂云翼。
美人为寿小楼中,镜里荷花朵朵红。苍鬓不能同白面,玉杯推出紫芙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相好。生男与育女,所期在偕老。
我生叨国恩,显宦亦何早。班资忝亚卿,巡抚历边徼。
自愧才力薄,无功答穹昊。勉力效驱驰,庶以赎天讨。
汝居辇毂下,闺门日幽悄。大儿在故乡,地远音信杳。
二女正娇痴,但索梨与枣。况复家清贫,生计日草草。
汝惟内助勤,何曾事温饱。而我非不知,报主事非小。
忠孝世所珍,贤良国之宝。尺书致慇勤,此意谅能表。
岁寒松柏心,彼此永相保。
日日望郎郎未归,玉肌宽尽缕金衣。春心撩乱强拘束,碎剪红绡补旧枝。
红绡才向枝头住,残花又逐东风去。愿花飞入笑筵中,莫入愁人断肠处。
愁人见花人自羞,花见愁人花也愁。花飞有尽愁无尽,柳外一声黄栗留。
谁道洋洋可乐饥,凄凉抱铗未弹时。故乡自有鲈鱼脍,只恨秋风忆已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