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散曲开头两句,点出滞留“客中”的缘由;三、四两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艰苦;“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样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对语,具体描写“艰难”之状;最后两句以深沉的慨叹作结,尤觉悲愤之至,也流露了对功名富贵的鄙薄。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作者借长安喻指元朝廷所在地大都,他遥望大都,那个地方跟自己的前程一样渺茫,而他已然两鬓斑斑。一个“望”字,暗含作者期待被朝廷重用而未能得偿所愿。“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按说他已到了致仕归家之年,但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奔波于艰难的路途中,和征雁一道“南来北往”。一个“随”字则暗示作者仕途不顺、身不由己的伤感。
“青泥小剑关”三句是鼎足对。所谓“鼎足对”,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第一句可对第二句,第二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鼎足对起源于汉代民谣,大量出现在元代散曲里。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所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的鼎足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张可久的《殿前欢·客中》运用鼎足对列举几个关山要地,把“南来北往”具象化,生动表现“风雪千山”的“行路艰难”。
“青泥”古为甘、陕人入蜀要道。据《元和郡县志》载:“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可见此地地势之险峻。此小令的鼎足对里,除了“青泥”还有“剑关”“湓江”“连云栈”这些地名,无一不是险要之地。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这一路,作者踏遍了万水千山。
最后两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则是道尽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尽管他们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一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散曲中的鼎足对与结尾的合璧对,十分精工;再加上色调的有意组合配搭,使意境极为鲜明。
断堤疏柳不成行,上有寒鸦带夕阳。十载丹青那更得,烟波江外老林郎。
海云一朵,是何人、招入医闾山骨?千古惊波流不尽,洗出海山明灭。
入手秋空,当心夜炯,见此明明月。蓬莱何处,一泓如许澄澈!
此地宜着神仙,小山高赋罢,琼枝亲折。我是江东飞来鹤,定与闲云相识。
出岫无心,平波好住,揽佩还重结。且歌征角,尊前试扣清越。
一枕馀醒,厌厌共、相思无力。人语定、小窗风雨,暮寒岑寂。
绣被留欢香未减,锦书封泪红犹湿。问寸肠、能著几多愁,朝还夕。
春草远,春江碧。云暗澹,花狼藉。更柳绵闲扬,柳丝谁织。
入梦终疑神女赋,写情除有文星笔。恨伯劳、东去燕西归,空相忆。
竹隐寒烟,菊凝晚露,空阶霜月微明。小窗寂静,四壁响虫声。
风细金炉香袅,穿花影、数点飞萤。良夜永,闷无情绪,独坐对长檠。
玉人音声断,巫山云锁,洛浦烟横。奈鱼沉雁杳,谁诉衷情。
新酒难降旧恨,佳期误、檐鹊无凭。愁人处,更阑酒醒,孤枕梦难成。
谁能火宅具冰容,禅续风灯自不穷。忽见丛条连蔓摘,复依莲焰吐花茸。
果于慧照求生种,膏莫煎残觅护从。愿得君心如此烛,光明匣里露华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