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阕四句慨叹流光倏忽即逝,转眼之间,青春已逝,迟暮之年已匆匆到来。第一二出句语平实自然,但欠意象与内蕴;然第三四句对这艺术上的欠缺立即作了恰如其分的补充:“桃李春风浑过了”不啻是“朱颜渐老”的内蕴,它以“桃李春风”这带有模糊性的美的意象,使人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想见诗人青春年少之时曾有过怎样令人神往的、销魂的经历。“浑过了”这一“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谓,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怅惆之情作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真可谓以一当十,又能体现时代和个性的特征与风格。“留得桑榆残照”与“白发添多少”又是一组相辅相成的对应。《后汉书·冯异传》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桑榆”一向为晚年的代称。诗人这里将“桑榆”与“残照”连用,就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斜晖照在桑榆之间的图象,这样就把抽象的代称变成了形象的写照,把人生的暮年晚境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的表述。尤其与“桃李春风”对比,更显出桑榆之年的苍凉凄恻。
此词下阕首句“江南地迥无尘”即指诗人回金陵之后所过的脱离“红尘”的隐逸生涯。白朴早年身居北国,曾受教于大诗人元好问家中。元朝统一后徒居金陵,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翰墨之中。“地回无尘”四字颇具匠心,诗人不说“人回”而说“地回”暗喻其徒隐江南系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而“无尘”既写出江南天明地净的山光水色,也暗喻诗人从此离开了世俗的“烟尘”。“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表达了白朴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情,他把自己比作一朵自由自在地飘逸于天际的“闲云”。此句很可能是从李白“孤云独去闲”句脱化而来,但由于主体对象的转移,而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二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诗人留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
然而人的生命毕竟的是短暂的,与千万年青青的山峦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船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常留于她的怀抱之中。诗人不仅以社会人生为背景,透视人生的价值与应有的归宿;而且以宇宙万物为参照,估量生命本体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这大概就是这首小词令人回味咀嚼不已的主要原因。
死心寮里有清新,把断黄河塞要津。一段风涛惊彻底,个中无我尔无人。
梦惊蛇咬慞惶走,痛学寻医□有神。此是如来正法藏,觉来床上笑番身。
何年香炉峡,擅此香炉名。匡庐与会稽,秀色同削成。
篁径散彩翠,溪流澹澄明。青云结车盖,白日悬霓旌。
孤舟泛容与,百丈纷纵横。人影如沙虫,林林川上行。
夕阳下长坂,猿鸟尽哀鸣,征途渺何极,恻恻使心惊。
积雨如山卧不知,闭门犹自写秋诗。高斋束筏安文几,侍女乘橇过酒卮。
麓处也应无燥地,巢栖未见有安枝。题书为慰东邻子,梦里分明拥蔡姬。
水国霜空绝鸟飞,乱山寒翠袭行衣。何人独在林间隐,却向清时更息机。
古道四辟而六通,六经在人如六宗。世传之史日流风,邹鲁之士时击蒙。
王迹既熄圣无功,百家一曲苦相雄。天地之美忽而空,神明之容非我容。
后之学者自为宫,往而不反孰堪从。古道将为天下濛,濛犹可撒裂谁缝。
华山裘褐几相逢,輐断胹调千语重。或云我知天下中,燕北越南西乃东。
无外无内无有终,大同小同各异同。悲哉声响自相穷,智豪追逐如飘蓬。
谁知古道天为宗,去王非远人自聋。众术支离由世衷,一蚊一虻蔽一聪。
悠悠上律鲁尼峰,漆园化蝶绕洙封。
妙年文采有斯人,貌得云山慕隐沦。天上玉楼成底梦,都门重哭李元宾。
幽亭危处读书庵,月白风清好纵谈。竹石暂留凭客赏,乾坤同寄欲谁惭。
地偏巳觉离亭外,调古时闻起巷南。我拟借游应不惜,春忙曾未卜东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