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诗的形式,正确评价了谢脁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对这位文坛奇才过早地死于非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感伤。诗人沈约雅爱谢脁的五言诗,他经常赞叹:“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脁传》)此诗前四句就是这一高度评价的具体化。诗人沈约认为,谢脁才华杰出,荦荦独占文坛鳌头,具有很高的地位。这是因为,其诗之“调”与“思”都与众不同。诗思高华,追风逐云,灵秀而飘逸,固非常人可以攀比;而诗的铿锵音调,优雅动听,都堪与音乐之声媲美,犹令人赏心惬意。这里的“调”,已不仅仅是指诗的自然音节,也兼指沈约、谢脁等人率先追求的诗的人工音律,即声律。诗人沈约醉心于追求诗的声律之美,他著《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谢脁、王融等人积极响应,身体力行,把沈约的声律说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风靡一时的“永明体”。沈约和谢脁都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而“永明体”实际上成了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桥梁。由此可见,在对诗的“调”的认识与追求上,他们是灵犀相通、默契一致的。所以,沈约这里称赞谢脁诗“调与金石谐”,确是知音之评。
后四句对谢脁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沈约这里先盛赞谢脁品质高洁,接着一曰“忽随人事往”,“人事往”指非自然死亡,而“忽随”二字更透露出非同寻常的意味,暗示谢脁是死于非命;二曰尺璧之质而与丘壤同污,埋没于地下,实在可叹可惜。这样,诗人便在这里着意造成了品质之优秀和生命之短暂的反差,由此发抒出对谢脁不幸遭际的无比惋惜之情,感情激烈、发露,溢于言表。
爱其美才而悲其横死,是此诗的主旋律。全诗评骘公允,不谀不贬,因而成为品评谢脁的千古不易之辞;真情率意,不假雕饰,因而又是千古悼亡怀友的传诵之作。
骊驹北上雪孱颜,韊矢前驱度汉关。僧室松杉清照眼,驿亭烟火迥依山。
马衔边草枯犹瘦,雁怯胡云冷未还。贱子不须回首问,鬓毛萧飒簿书间。
故山老鹤。等酒人散尽,飞归池阁。漫倚焦琴,斜日想思满京洛。
知否休文病起,浑怕忆、西园花药。但自掩、独树闲门,灯影惜孤酌。
深约。更寂寞。待问取断鸿,去程难托。素衾怨薄。江上春寒晚来恶。
千里谁携梦转,丝鬓有、东风吹觉。怕秀句、题未了,野棠又落。
一到山中便不同,山翁只合住山中。山中不尽凭题寄,才欲抒毫色色空。
怀抱瑰奇懒叩阍。朝阳独赋远人村。即看飞下芝封诏,会见趣归金马门。
今夕饮,拼濡裙。一时尊俎尽诗人。唯馀阿买真才劣,醉后犹能写八分。
九峰驱云峰欲低,寺小烟封鸟不啼。一夜山中长新水,岩前飞瀑骄雌霓。
声如雷轰色如雪,随风散珠碎玉屑。高低乘山山势平,石排牙齿水为啮。
褰裳绕足生波澜,登高复作临深看。长啸激越斗奇绝,惊湍怒卷天风寒。
匡庐石梁在何处,我欲乘风不能去。黄公涧水今如兹,漫说巴江争滟滪。
忽然迥首西冷西,岭是风篁亭过溪。蜿蜒其间十八涧,理安桥下涛声齐。
逝者如斯应识此,江山今昔烟霜里。一为俯仰一惘然,惟有潺潺犹在耳。
不知黄歇来何年,九龙宛颈喷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