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徐陵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被迫留在邺城达7年之久,不得南归。《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
今日承人乏,东州假传车。劳生复去国,垂老欲捐书。
斗酒相为乐,诸家食有鱼。华灯续光景,鸣笛问吹嘘。
即事已陈迹,怀人方跂予。要官多谒禁,数子莫情疏。
啼鸟春犹浅,高花日胜初。朝回应见念,会语殿中庐。
崖谷摇落尽,银海眩花生。霏霏漾漾,闭门三日断行人。
我欲寻幽无路,但见砌平凹凸,粲粲尽堆琼。片片匀如剪,散入马蹄轻。
梅索笑,竹含贞,酒频倾。矜香斗色,鼻塞无孔眼瞠瞠。
昔则寒林水墨,今则瑶台琪树,奇妙孰能名。起舞歌白雪,聊聊我幽情。
老人甲子难计论,耳中白毛三十根。钓鱼几年白一日,船舷数寸青苔痕。
人生性命必归止,精魂伤夫向流水。月白钩在轮影中,风似人来?声里。
蒲叶高低没钓矶,破舟仍系绿杨枝。水流不为人流去,鱼乐宁知人乐时。
土龛门前一行柳,独引青丝织鱼笱。柳花漠漠飞复飞,鱼笱白今落谁手。
余嗟老人多悲辛,老人昔日伤几人。人情相掩且相叹,不喜河头秋与春。
微风吹活水中云,水气侵衣百和熏。野鹭閒鸥无处著,飞来鹓凤各成群。
鳌阙昆峰路不赊,单车聊复向褒斜。东山行止繄民望,康乐文章自世家。
政在冰壶人畏慕,诏移金节使光华。百城争欲扳遗爱,岂独诸生恋帐纱。
虞廷肆觐未盈旬,拜奉天恩灌沃频。不限阳春覃异域,式隆膏泽宠来人。
沦肌浃髓知优渥,望日瞻云妥戴亲。分外帡幪何报答,愿将嵩寿祝皇仁。
冷枫笑客,照悴影吴波,素霜新染。寺门半掩。拂素墙藓襞,旧题诗黯。
醉眼登高,怕有山魈昼瞰。憩游暂。听林叶乱鸦,飘送归帆。
回望秋荏苒。蓦古事今情,尽来荒槛。莫愁系缆。数齐梁残照,画帘斜飐。
看惯江南,剩祇狂吟未减。翠微暗。独踟蹰、负他长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