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十几岁时,其父范抗在郢府(今湖北武汉附近)任职,范云随侍其侧,年长其十岁的沈约也在郢府为记室参军,一见如故,遂相友好。八年以后,沈约转至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为征西记室参军,两人分别。这首诗当作于此时,诗题中的沈记室即沈约。史称范云八岁赋诗属文,“操笔便就”,“下笔辄成”(《梁书·范云传》),这首诗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开头便以极平稳的笔调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桂水”并非特指某一条水,只是用以形容其水的芳香。王褒《九怀》中有“桂水兮潺湲”句,王逸注云:“芳流衍溢,周四境也。”后人遂常用之,如陆云《喜霁赋》中“戢流波于桂水兮,起芳尘于沉泥。”江淹《杂体三十首》中亦有“且泛桂水潮”、“桂水日千里”等句,均非实指。范诗中用这一词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送别诗,可以写送别时的情景、场面,以及当时人的心理活动,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诗轻轻带过,遂转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郢州与荆州,古时均属楚地,故用“楚山”代之。启程的情景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这毕竟是少年人所写的诗,所以,他笔下的离别不是凄惨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丽之气贯穿于内,显得轻盈洒脱。沈约《别范安成》诗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不过,中国人重视朋友(为五伦之一),重视友情,朋友的离别,总难免有些许的哀愁。“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心相知。”故而下句以“秋风两乡怨”分写两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写二人心灵之相通。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所写的正是地有千里之隔,明月人可共见之情。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写景,后二句偏写情,所以转下去便偏写事。“寒枝宁共采”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霜猿行独闻”则是对别后独自旅程寂寥的想象。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送别,但无论是偏于写景、写情或写事,都暗涉了离别。然而离别只是形体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结束两句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写道:“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意”通“忆”。“扪萝”、“折桂”由上句“寒枝”引发而来,同时又暗与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应。
这里牵涉到一句诗的异文。“扪萝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遗”,一作“勿遗”。“忽遗我”意思是:忽将我遗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约与范云间的感情,且与全诗情绪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种希冀之情,虽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达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从范云诗的整体风格来看,也以“正意我”于文为胜。范诗的结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对写。如“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当对酒》)“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饯谢文学离夜》)“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答何秀才》)“海上昔自重,江上今如斯。”(《登三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等等。而在这首诗中,也只有作“扪萝正意我”,才可与“折桂方思君”相对得最为工稳,也最能体现范云诗歌句法、结构的特色。
此诗在写法上是一句一转,但同样是“转”,如沈约的《别范安成诗》(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评为“句句转”),是层层递进式的转,而范云此诗则是句句回环式的转。这种回环式的结构、回环式的句法正是范云诗风的典型。所以钟嵘《诗品》曾评范云诗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正是抓住了其诗风格的整体特征。《送沈记室夜别》虽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难看出,这首诗已经奠定了范诗风格的基础。
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
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
天地开明运,风云各有人。道回千古泰,气统一元春。
合乐来仪凤,编诗咏瑞麟。杞楠求伟器,瑚琏重奇珍。
窃抱风霜志,荣瞻日月新。缪膺三凤薛,敢比八龙荀。
早岁心虽壮,中年学未醇。上书希贾谊,著论过嬴秦。
迹忝鳌头客,官为豸角臣。忆从簪白笔,宁敢愧苍旻。
持节南荒外,悬旌北海滨。几看星转斗,频见月飞轮。
疾恶宁留枉,存心但有仁。股肱恢汉道,耳目广虞询。
沅澧时清岁,衡巫景宴辰。骄阳嗟久亢,膏泽仰惟均。
使者应无色,官曹想未循。黎元疲畎亩,巫觋走村邻。
偪侧忧群志,安荣愧此身。灵幽宁可必,衷曲谩潜陈。
帝德深涵物,天心远爱民。化机回顷刻,沛泽匝群伦。
妇子皆宜室,儿童总孝亲。甄陶归广大,笑语极详谆。
已卜年皆有,还应俗尽淳。尪羸跻寿域,苗獠变儒绅。
沴气全知歇,休徵屡觉臻。商羊方罢舞,尺蠖会求伸。
鱼目难容伪,明珠赖倚真。积虔才旷日,志喜不逾旬。
野遍秋前绿,衢㳙霁后尘。亨丰原有数,贞胜岂无因。
荆俗犹钦鬼,黔灵早降神。华风人共靡,大道子能遵。
时誉难称实,佳章枉见申。功因篑土积,学比大田畇。
物备应知富,神充不累贫。词华兼问晋,风雅独传豳。
自顾心如杂,相期德在纯。从容江汉日,行见起垂纶。
兜率岩高紫翠层,酒酣无力倦重登。探奇骋望君方始,涉险留题我已曾。
吊古谩寻前代寺,逢人频问旧时僧。山林城市俱成幻,千劫维摩总浪称。
双桧兮苍苍,艺重玄兮祯明。蛟龙樛兮偃蹇,接叶蕤兮翔凤凰。
皎琼树兮璧月夜流,望临春兮使我心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