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在中国起源甚早。从现存作品来看,《诗经》中的《鸱鸮》,《楚辞》中的《桔颂》已肇其端。魏晋以后,作者渐众,作品渐多,如张协、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何逊等,都有“尚巧似”或“形似”的特色,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总结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但这首诗咏山寺夜灯却基本上是出之以虚笔。首联言山灯明亮,照彻天地,如百花怒放,就像春天突然来到了人间。夜晚的冷寂,本不足比为春,今有灯火,不仅形象如花,亦为环境增添了暖色,所以这个比喻可以成立。这使世人想起了岑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银花开。”比体和喻体之间反差也很大,这种相似或许不是偶然的。三、四两句是最实的一联,但写佛灯之盛、之亮,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调动神话传说,一方面渲染佛灯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佛灯的神奇。至结尾处,诗人突发奇想,认为佛灯“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这固然是点出了某种喻意,但从自然现象来说,也是由黑夜到白天的一个自然的流程,从而使得通篇前后一体,非常圆融。
诗人把黑暗的大千世界变为朗朗白昼,实则暗示佛教是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但这层意思完全融于诗化的语言之中,毫无枯涩之感,这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昨夜雪深疑有雨,五更还作扫云风。我于此地虽无责,伤时失事心则同。
起来怅望一吁歔,又觉烈日侵阶红。隔墙鼓吹去何许,入户哀怨号无踪。
寻花恋蕊尔自乐,啼夫哭子情无穷。平生感慨垂老别,异时独与新丰翁。
迩来眼力不解事,彷佛推堕此境中。天公岂肯违一物,尔且莫叹杼柚空。
无心致祷祷必应,会见一雨半年丰。
华辀耀朱旆,宛转凌春山。朝辞邹鲁乡,暮过梁宋间。
美哉南邦化,梦寐开心颜。丈夫四方志,车马胡暂閒。
绻绻东人怀,何时复来还。
书院新鳌峰,五贤祠学宫。马邵独避席,将无道不同。
专专论的派,此理谁当穷。独学无师友,前儒议温公。
准绳规矩内,安得鞭霆风。
被东风捲到,零星旧事,都入五更心。碧纱窗里都,还是年时,做了不曾寻。
羸形久已无魂守,悉听寒侵。算浑如、空房蜡烛,有泪背人淋。
难禁。摘梅情事,斗草风光,付冷香残枕。剩墙边、柳花拍拍,燕子愔愔。
红灯絮语凄然处,那时节、早料而今。单不道,音书也恁销沈。
雀舫翩翩发大江,江干瑞霭晓行幢。文章似锦裳堪补,意气如虹鼎并扛。
万里浪头鳌驾六,五云天际凤飞双。与君共挟芙蓉锷,一扫群英力尽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