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诗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活鱍鱍,硬纠纠,明眼人觑不透。刚被春山杜宇知,点血啼清昼。
临风?跳撼坤维,驴前马后。
闻歌向来易感,倚孤琴倦语。记曾几、花月因循,自别何事凝伫。
费遥夜、红牙按拍,湖因可有痴云驻。为伤春蹙遍,双蛾似怜迟暮。
芳约燕兰,梦里事往,剩沧洲卧雨。渭城唱、禁得何堪,茂陵诗鬓将素。
忍重寻、旗亭败壁,最枨触、新腔金谱。翠禽边、昨夜星辰,缟衣仙路。
惊鸿片霎,怨宇三生,此情定念否。人去也、一声双泪,便抵河满,慧业愁根,更谁侬汝。
玉珰盼断,青衫湿遍,何郎诗笔犹萧瑟,再休提、旧曲霓裳序。
人因几劫,何曾换却华鬟,葬花怕无香土。
离魂化蝶,到得西泠,要柳丝繫住。尚仿佛、江山金粉,未尽消磨,几见娉婷,旧家风度。
云涯恨远,霜华愁重,相思休管鹤更瘦。便瑶台、从此迷烟雾。
淞潮待剪还慵,自拨湘弦,断肠诉与。
老觉粗疏过往时,赤心今始为君披。交情大抵无新旧,人事从来有合离。
见说片辞能折狱,未尝一话不言诗。河东自古文明地,可惜儒冠感遇迟。
南城十里短长亭,三月烦君复送行。道上垂杨犹可折,秋风萧索不须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