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文士,多有戏美姬、咏歌舞之作,此类诗作,大抵都以秾丽的词藻,描写女子的颜色、服饰、歌姿、舞态,往往流于浮艳轻靡。梁代诗人王暕,虽未能免俗,也有《咏舞》之作,但在艺术表现上,这首小诗却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摈弃人物的外形摹写,着重从动态中传其神,达其情,是此诗构思上的创新之处。诗的一二两句,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从风回绮袖”,读者似乎听到那忽忽的风声,看到那长袖交横、绮罗焕彩的婀娜舞姿。花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头饰。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映日转花钿”,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只须稍加想象,即生眼花缭乱之感。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另外,十个字中连用四个动词,亦造就了强烈的急速的律动感,使画面真有“歌舞场”之生气。
如果说前二句着重从动态中传神,那么,后两句便是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为高峻貌,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用现代术语说,即是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和谐一致,揉为一体。后一句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跃的生命,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依”,见出女子随着乐曲的情感起伏、节奏变化而改变舞姿,调整动作,一字中包蕴了变化无穷的万千舞态。“赴”,则舞者轻盈优美、飘飘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读者可触可见。这二字凝炼精警,皆从虚处传神。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遗貌取神,无所藻饰,一洗脂粉香和珠宝气,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那些靡靡之声相比,诗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
静坐已十日,聊复资一浴。我发不满梳,安得别置沐。
浴暖连头浇,快哉如出谷。我生本离垢,妄念即桎梏。
外物强扶持,何异雨中竹。亦不无雨愧,亦不有雨足。
森森自然往,无荣亦无辱。振衣步空庭,又见黄粱熟。
进退葵何从,晨羞讵宜缓。叩齿感苋史,虚心岂鱼贯。
乃知抱关者,俯首固非懦。烈日下严霜,杯水沃炽炭。
物理自回旋,何方即吾馆。年来老顿逼,四月未觉煖。
勉力更无念,已矣见此粲。
忆昔司酒毋,濒湖赋官屋。颇如贺知章,上疏得湖曲。
诗虽竟坐穷,天亦稍从欲。三年看飞雪,万岭琢寒玉。
有时横轻舠,不敢唾净绿。但当忍涕洟,岂不念安燠。
是时走绯衣,荷担晚相逐。坚冰凿涸阴,推日在北陆。
收藏备赐颁,功用等神速。归来阅空庭,玉立僵冻木。
青灯照诗肩,屡作龟颈缩。高轩客谁过,寒瓮酒空熟。
只今古城隅,回望苍山麓。崎岖失岩岫,红腐困饘粥。
王郎飞晓骖,此意知有属。文怀断弦悲,当倩鸾胶续。
话客想回舟,敲门亦看竹。恨无摩诘手,风姿写幽独。
忆君肠九回,得意日三复。平日交游尽,如子一夔足。
他时追汗漫,便可摆拘束。人生何自苦,成败棋一局。
事平廿馀载,吴趋未忘乱。会城向东北,瓦砾嗟过半。
比年多官人,大力规久远。捷足砾墟落,弹指斲轮奂。
节署南属河,甲第已无算。闳深不可测,巷陌惊屡换。
壮哉试屈指,宦橐想钜万。繄予怀此都,久愧累亲串。
三年归自外,踪迹转投散。崎岖持八口,白下谁可馆?
不憎市井喧,聊喜淮流贯。数椽待栖止,颇类夔子窜。
迂狂人所笑,虑此盖熟烂。自污亦无徒,行歌南山矸。
诗骨裁花,酒香行药,径曲苍苔埋步。暗烛吹烟,冷篝销雪,愔愔晚寒帘户。
甚梦也和天瘦,空阶夜还雨。
悄吟绪,占吴根、小城一角,墙柳外、依约远山黛妩。
絮捲陌尘飞,放东风、莺燕无主。故国楼台。映沧波、空剩歌舞,怕雕阑都换,更倚伤春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