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露面的人物,仅有诗人一人,他正从一家花园的高墙下经过,尽管墙头的花朵半隐半现,却依然望见了因枝条受到牵动而引起的悠悠的晃动。诗人由此驰骋想象,他推测在墙的那一边,正有一位美人在摘花,而不只是由风吹的缘故。
此诗从第一句到第二句,一进一退。第一句是一个省去“尽管”或“突然”的让步副句,在文势上作一顿挫;第二句是一个省去“尽管”或“虽然”的让步副句,在文势上作一顿挫;第二句以副词“犹”字反接进行强调,文势振起。诗歌形象由“花半隐”的静态描绘随即转换成“动花枝”的动态描写。视觉形象上的这一跌宕变化,引起诗人心中的疑虑与猜想。故后两句由料想之词“当”字引出。诗人判断止于疑是之间,“当由”与“讵止”(岂只之意)一呼一应,情韵回萦,意味绵长。事实上,是否真的有美人在摘花呢?倒也未必。然而诗人想象如此,希望如此,即使读者也无不但愿生活中有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大墙内外曾经发生过如此戏剧性的一幕。
此诗不仅自身值得玩味,且对后世亦有所影响。《西厢记》写莺莺为约会张生,写了一首很有名的《明月三五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后两句就可能受到刘孝威的这首《望隔墙花》的启发。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中写“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从墙里与墙外进行构想,或许也曾借鉴过此诗的思路。
天为百世生我公,奎光夜落玄云从。冰霜正值岁寒节,使之遇啬名则丰。
我公才笔正牛弩,苏门余子那堪数。挥霍万象动有神,扶持正气作之主。
大言独唱谁能和,要使穷黎醒饥饿。胸怀落落含太和,文字棱棱生坎坷。
噫吁公本西蜀人,宦辙周历东南滨。浩然之气塞宇宙,宁劳祠祀羞寒蘋。
平生足迹不到处,穷发之山向北去。尺书赞普傥能招,万里卢龙尚如故。
买田阳羡囊无钱,藤床瓦枕茶瓯连。一日歌啸足不朽,漫将磨蝎悲前缘。
蜜酒松醪制都废,髯兮不饮乐人醉。空庭飞雪战鳞甲,莫讶槐龙舞交翠。
太学声名十五年,鸡林副墨竞流传。诸生定满升堂履,独冷何愁坐客毡。
预恐上方催给劄,便应西笑去朝天。君王若问安边策,上药良医有十全。
脩道那能饭一麻,延年聊欲饵丹砂。青缯赍去寻三秀,玉盌盛来服九华。
身寄人间长厌世,梦游天上已为家。会追姑射乘云气,不用羲和驻日车。
云山隔嚣喧,野兴自孤远。林幽岁月閒,万物无拘管。
猿鹤随往来,鹿饱卧町疃。蹲鸱受水肥,竹萌茁林短。
野老共清谈,蟹眼入茗椀。松风晚生凉,皓月冰轮满。
自比无怀民,一笑得仰俯。
丛菊虽云薄,秋花独此芳。祇愁霜后槁,宁虑雨前荒。
蝶冷飞无迹,恐哀咽更长。嗟予自失所,对汝益增伤。
大风西北来,屋瓦去如走。丽谯双阙壮,关键决枢纽。
苍苍泮宫柏,枝叶互纷纠。移时折偃蹇,巧力无措手。
西禅铁浮图,摧仆如拉朽。临江战楼飞,夹巷坊额剖。
恍疑会群龙,奋发交怒吼。泰山恐崩裂,宁复计培塿。
老夫闭门卧,雨雹散窗牖。仓皇正衣冠,力疾坐良久。
天威俄咫尺,性命亦何有?默悟贵存心,渊冰慎吾守。
云幢烟节紫霞裾,齐御泠风集步虚。若受人间尘一点,长门又属汉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