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濛,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
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至于陶渊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种感伤的缘由是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三四两章伤今怀古的感叹,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统御金轮四十春,笃行舜德与尧仁。莫言过去无踪踪,卢舍时时现本身。
寻春来刘郎。惹一生惆怅,千种思量。尚记风前秀靥,月中凝妆。
斑竹店,梅根坊。飐水花、晴丝悠飏。恰宛宛调鹦,盈盈唤马,手语粉巾香。
斜日下,东方狂。将十年前事,吹入微茫。赢得箜篌昔昔,琵琶枨枨。
花压帽,啼沾裳。怕重逢、年时韶光。又酒旆斜挑,谁家小门青粉墙。
分襟即此地,握手更何年。辞赋吾甘后,烟霞尔最先。
世情频按剑,生事欲逃禅。今夜南楼月,凄凉空自圆。
添得湖光百亩馀,湖边早已成菰蒲。更移玉井峰头种,还有花开十丈无。
良辰美景相随至,故里他乡总是过。但要诗篇答花月,不须归梦绕烟萝。
谋生笔砚虽云陋,溷迹渔樵岂足多。一任天公巧磨折,固穷有术奈予何!
刘侯襄阳人,自言襄阳好。樵居卜隐岘山阳,汉水一江流浩浩。
朝汲江上水,暮樵山中云。拂石坐垂钓,读书行负薪。
笑杀风流晋山简,习家池头意萧散。小儿拍手唱铜鞮,马上归来不知晚。
更忆羊公堕泪碑,英雄一代令人思。鸣笳叠鼓白日动,千载以来如见之。
汉江之水蒲萄绿,日暮行歌大堤曲。大堤女儿花满头,把臂蹋歌歌不足。
宦辙东西十五年,前程如此隔三千。夜来梦逐南风去,直到庞公旧宅前。
石田可耕山可屋,瑶草金芝满丹谷。功成它日赋归来,我亦相从学樵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