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注释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竟:究竟。何之:往何处去。之:往。
斯: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遗(wèi):赠送。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觞:进酒劝饮。辄:就,总是。
新知:新交的朋友。
言咏:吟咏。
感:感激。子:对人的尊称。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jí):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
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贻:赠送。

赏析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此诗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渊明六十二岁,诗人根据乞食的真实经历,写下此诗。一说此诗作于陶渊明青年时期,大约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陶渊明二十一岁,与朋友聚会,饮酒赋诗。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你喜欢
年年秋晚对风沙,今近重阳喜在家。
自断此生甘皓首,能消几度看黄花。
闲身颇觉便筇竹,醉态都忘脱帽纱。
且问小舟溪上去,飞鸥数点夕阳斜。
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饱饫闽中风月,又爱浙间山水,杖屦且逍遥。太上包中下,只得个无忧。是和非,名与利,一时休。自家醒了,不成得恁地埋头。任是南州北郡,不问大张小李,过此便相留。且吃随缘饭,莫作俗人愁。

自将廉让署吾庐,五百年来此卜居。满眼风波津渡懒,万荷花里读仙书。

才看蕊绽又花开,转眼飞英堕酒杯。
苕水菁山亦无赖,东风不送故人来。

单车奉使柴尚书,龙潭虎穴坦如途。丹青明著使外国,不减汉朝张与苏。

共山李生有志谋,乐执鞭弭同驰驱。但愿皇恩弥宇宙,不须珍异输天都。

盈舟载鱼蝦,投泻清波际。
应无校人欺,独行流水惠。
非求升斗活,终免蝼蚁制。
江湖自相忘,洲岛亦还逝。
脱渊思曩戒,嗅饵省非计。
为生岂不幸,萍藻庶可翳。
春寒窣窣透春衣,沿路看花缓辔归。
穿过水云深密处,马前晨蜨作团飞。

夕阳古道草萋萋,十里荒烟望欲迷。惆怅年年寒食节,越王台上鹧鸪啼。

藐彼海上山,云气何寥廓。中有孤丘亭,苍茫临大壑。

约壁荃与兰,涂材匪丹雘。亭端亦何有,长松双落落。

下根盘虬龙,上干栖鸾鹤。泠风无时休,秋霜被已薄。

主人北州牧,解组耽恬漠。亭中谐寤言,松下恣盘礴。

月出鼓鸣琴,永夜声萧索。载咏彭泽吟,古今偕至乐。

顾见泰山隅,五株良有托。万古称秦官,贞心无乃怍。

请移植此亭,为假山中爵。食彼偓佺伦,共鍊延年药。

闭门五日雨,出门万山春。湖光忽见我,摇荡白雪新。

九节瘦筇杖,一幅故葛巾。桃花忽相白,聊复此红尘。

有钱困鞭算,有官絷卯申。洞然宇宙间,馀此自在身。

但恨不能饮,我亦无事人。

微微下国。
川纡路阻。
蔼蔼王人。
匪遑宁处。
巡仪既畅。
私宴亦叙。
置酒式歌。
披衿寤语。

龙旆霓旌夹两阶,九重阊阖一时开。千官花底瞻天拜,双凤云间捧诏来。

生意根荄如启蛰,欢声朝野似闻雷。小臣虮虱浑无补,愿酌春江酹寿杯。

晚来一雨破炎蒸,蕉叶葵花照眼明。
稍与灯花寻旧约,却嫌庭树作秋声。

设心何正大,所乐得群英。文妙云龙变,经谈日月明。

精觕无间断,小大各圆成。长育恩难报,攀号自失声。

黄绶归休日,仙郎复奏馀。晏居当夏晚,寓直会晴初。
露散星文发,云披水镜虚。高才推独唱,嘉会喜连茹。
月色摇春闼,香烟霭暝庐。千门传夜警,万象照阶除。
少孺嘉能赋,文强阅赐书。兼曹谋未展,入幕志方摅。
为奉灵台帛,恭先待漏车。贞标不可仰,空此乐樵渔。

禄养今闻五斗难,更无枳棘可栖鸾。词人温尉才都减,羁客唐衢泪不乾。

尽室天涯成俩帅,名卿世业问园官。别来春雨残花里,独醉应怜革带宽。

弱不禁风素自怜,黄昏细雨断疏烟。楼头指冷谁吹笛,塞上身单欲寄绵。

一任啼乌翻子夜,直须飞雪送穷年。攀枝信堕英雄泪,残照萧条灞水边。

诗书元帅,风流人物,看取方瞳如漆。铜驼陌上若相逢,当一笑、摩挲金狄。
相门事业,中书考第,未数汾阳功绩。若将六十寿行年,才数得、百分之一。

几年别却钓鱼矶,喜见新图有所思。三十六鳞非故物,会看飞跃上天池。

台城越西隅,萧飒秋岩清。金镛卧不起,?峞如长鲸。

岁久厚地裂,半与泥沙平。下压黄泉脉,上腾白虎精。

虚中广百围,出入纵横行。不知何代物,漫灭无其名。

碧埋鬼血鲜,红蚀土花萦。日月光摩荡,风雷力支撑。

对之不敢叩,肃肃栖神明。正始久歇绝,甘同秋草并。

太宝关天意,显晦非人争。庙廷奏箫韶,世自求其声。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