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分前后两段,每段各八句。九、十两句是前后段的过渡。前段主要写淮阳秋景。起二句总写金风摇荡,玉露凋林的景象,明点题内“秋”字。一“荡”字不仅传出秋风摇扬之状,而且兼含荡涤之意,连同下句“凋”字,将金风玉露的肃杀之气形象地表现出来。金风摇荡,初秋时节尚存的绿叶等随之被荡涤,林木显得萧疏,故云“荡初节”、“凋晚林”。后一句为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所本,杜句固然青出于蓝,李句也写得充满秋意。三、四句从自然景物之肃杀凋伤转入人事,贴到自身。当时作者参与杨玄伤反隋失败,被捕逃亡,处境艰苦,故自称“穷涂士”;由肃杀的秋景联想到自己的穷困处境,故忧思郁结。两句已透出“伤”秋之意,“伤”字更明点“伤”字。五、六句又勒回写眺望中的秋景:田野平旷,但见蒹葭芦苇,四处围合;村落之中,唯见藜藿纵横,杂草丛生。两句写出田野荒芜、村落残破的荒凉景象,“合”、“深”二字,更透出杳无人迹的情景,杜句“城春草木深”的“深”字似亦从“藿藜深”脱化。这正是隋朝末年中原地区在酷重赋役压榨下千里萧条景象的真实写照,足以印证“岁饥,削木皮以为食”的记载。七、八两句又收回到“伤”字,说明眺听之间,无不使自己徘徊伤伤,独自泣下。以上八句,情、景相间,“秋”、“伤”相浃,前四句犹因自然景象而兴伤,后四旬则因现实社会的残破荒凉而增悲,在重复中有递进。
九、十两句用顶针格紧承上文,以设问引出“怅然怀古意”,转入后段。所谓“怀古”,实即“伤”的进一步发展。“秦俗”暗喻隋末乱世,“汉道”隐指重建之清朝。作者有伤于乱世末俗尚未荡涤,盛时明代尚不可望,这正是他之所以“郁陶伤寸心”、“徙倚独沾襟”的原因。但又转念,当“秦俗”未平,“汉道”何冀之时,如樊哙、萧何等人,虽或出身市井屠者,或为刀笔小吏,一旦与时运相遇,却做出改朝换代、重建明时的大事业,万古流传其不朽之名声,因此伤到自己虽生此乱世,但只要奋起图王,仍可像樊哙、萧何做出一番事业。“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这是他伤秋伤时最后引出的结论,也是他对自己人生观的明确表述。这“世上雄”自然泛指隋末群雄,也显然包括自己。这八句纯粹抒伤,以“怀古”抒伤时之慨,表乘时奋起之怀。
这是一位有雄图大志的人物在乱世中面对秋景引发的联想与伤慨。古代有不少不得志于世的士人,想在乱世中一显身手,一展宏图。这种乘乱奋起的思想在一部分士人中相当有代表性。诗写得沉郁苍凉,透出特有的时代气氛。
沉绿殷红醉晓晖,入林花雨润罗衣。盘云只觉山无蒂,喷雪还疑水有机。
遂与江湖争浩淼,可怜原隰总芳菲。何妨携襆同栖宿,烟月留人讵忍归。
明月何团团,清辉散霞绮。君如明月珠,涌出沧海里。
文采照三衢,光华腾万里。煌煌海内珍,骊龙见之喜。
缀冕堪凝旒,为珰可充耳。蛾眉笑相看,鱼目羞自比。
景星夜荧荧,甘露朝旎旎。我歌明珠篇,蟾光浴秋水。
雁飞不度橐驼愁,青山千仞截马头。儒衣七尺北风疾,白日欲落关山秋。
单于台高陵白楼,长城故鬼鸣啾啾。阴山小儿汗血马,关弓欲射南幽州。
武灵结怨几千载,边头战血腥髑髅。圣人飞龙起东极,手挽扶桑拓西北。
阴方侍子知诗书,燕支妇女好颜色。齐纨鲁缟推小车,客行饮酒餐羊酥。
出门万里不持刃,三关比户悲危途。仲宣从军自愁思,班超投笔徒区区。
书生来游壮士卧,题诗石壁蛟龙纡。
宋未有天下,坚正臣礼秉。开国百战功,每阵惟雄整。
及侍周幼主,臣心常烱烱。帝曰卿北伐,山戎今有警。
死狗莫击尾,此行当系颈。即日辞陛下,尽敌心欲逞。
陈桥忽兵变,不得守箕颍。禅让法尧舜,民物普安静。
有国三百年,仁义道驰骋。未改祖宗法,天胡肆大眚。
细思天地理,中有幸不幸。天果丧中原,大似裂冠衽。
君诚不独活,臣实无魏丙。失人焉得人,垂戒尝耿耿。
江南无谢安,塞北有王猛。所以戎马来,飞渡巴陵境。
大江限南北,今此一舴艋。本期固封疆,谁谓如画饼。
烈火燎昆冈,不辨金玉矿。妾本良家子,性僻守孤梗。
嫁与尚书儿,衔署紫兰省。直以才德合,不弃宿瘤瘿。
初结合欢带,誓比日月炳。鸳鸯会双飞,比目愿长并。
岂期金石坚,化作桑榆景。旄头势正然,蚩尤气先屏。
不意风马牛,复及此燕郢。一方遭劫虏,六族死俄顷。
退鹢落迅风,孤鸾吊空影。簪坚折白玉,瓶沉断青绠。
一死空冥府,忧心长炳炳。意坚志不移,改邑不改井。
我本瑚琏器,安肯作溺皿。志节匪转石,气噎如吞鲠。
不作爝火燃,愿为死灰冷。贪生念曲蛾,乞怜羞虎阱。
借此清江水,葬我全首领。皇天如有知,定作血面请。
愿魂化精卫,填海使成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