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分前后两段,每段各八句。九、十两句是前后段的过渡。前段主要写淮阳秋景。起二句总写金风摇荡,玉露凋林的景象,明点题内“秋”字。一“荡”字不仅传出秋风摇扬之状,而且兼含荡涤之意,连同下句“凋”字,将金风玉露的肃杀之气形象地表现出来。金风摇荡,初秋时节尚存的绿叶等随之被荡涤,林木显得萧疏,故云“荡初节”、“凋晚林”。后一句为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所本,杜句固然青出于蓝,李句也写得充满秋意。三、四句从自然景物之肃杀凋伤转入人事,贴到自身。当时作者参与杨玄伤反隋失败,被捕逃亡,处境艰苦,故自称“穷涂士”;由肃杀的秋景联想到自己的穷困处境,故忧思郁结。两句已透出“伤”秋之意,“伤”字更明点“伤”字。五、六句又勒回写眺望中的秋景:田野平旷,但见蒹葭芦苇,四处围合;村落之中,唯见藜藿纵横,杂草丛生。两句写出田野荒芜、村落残破的荒凉景象,“合”、“深”二字,更透出杳无人迹的情景,杜句“城春草木深”的“深”字似亦从“藿藜深”脱化。这正是隋朝末年中原地区在酷重赋役压榨下千里萧条景象的真实写照,足以印证“岁饥,削木皮以为食”的记载。七、八两句又收回到“伤”字,说明眺听之间,无不使自己徘徊伤伤,独自泣下。以上八句,情、景相间,“秋”、“伤”相浃,前四句犹因自然景象而兴伤,后四旬则因现实社会的残破荒凉而增悲,在重复中有递进。
九、十两句用顶针格紧承上文,以设问引出“怅然怀古意”,转入后段。所谓“怀古”,实即“伤”的进一步发展。“秦俗”暗喻隋末乱世,“汉道”隐指重建之清朝。作者有伤于乱世末俗尚未荡涤,盛时明代尚不可望,这正是他之所以“郁陶伤寸心”、“徙倚独沾襟”的原因。但又转念,当“秦俗”未平,“汉道”何冀之时,如樊哙、萧何等人,虽或出身市井屠者,或为刀笔小吏,一旦与时运相遇,却做出改朝换代、重建明时的大事业,万古流传其不朽之名声,因此伤到自己虽生此乱世,但只要奋起图王,仍可像樊哙、萧何做出一番事业。“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这是他伤秋伤时最后引出的结论,也是他对自己人生观的明确表述。这“世上雄”自然泛指隋末群雄,也显然包括自己。这八句纯粹抒伤,以“怀古”抒伤时之慨,表乘时奋起之怀。
这是一位有雄图大志的人物在乱世中面对秋景引发的联想与伤慨。古代有不少不得志于世的士人,想在乱世中一显身手,一展宏图。这种乘乱奋起的思想在一部分士人中相当有代表性。诗写得沉郁苍凉,透出特有的时代气氛。
虚无缥缈,是因何、结想珊珊来矣。彩雾香云,留不住、留下语言文字。
昨夜星辰,仙山云阁,主者非耶是。女三为粲,姓名历历堪指。
只恐咏到无题,寓言十九,别有闲情旨。小雅离骚,何所谓、香草美人而已。
泽畔明珠,舟中玉杵,信否怜才子。士嗟不遇,梦中聊索知己。
遥传高调复高情,只字堪当十五城。歌罢牛山开罨画,吟成戏马斗峥嵘。
衔杯席上需陶子,落帽风前忆孟生。时事岂能搔侠兴,定期春酒此同倾。
旦为阳华游,轩豁谐素志。那知此嵌岩,近在回翔地。
石如狻猊状,蹲伏呀可畏。虽无嚬呻威,尚使百兽避。
漫郎嗜泉石,足迹靡不至。是岩端见遗,定自求其备。
澹岩冠湘中,瑰玮传万耳。此郎靳一言,亦以山无水。
骨多欠膋血,草木咸枯悴。其谁喜冥搜,韵语发天秘。
石门何晃荡,坐久三叹喟。径欲挽银潢,淙淙满人意。
我懒不结客,愿从诗人游。烹字恒苦饿,对酒能忘忧。
卷施主人大招手,恰有苏家酒一斗。燕市酒徒多故人,入座无烦问谁某。
学士乍辍螭头班,青衫司马官正闲。画鬼山人阁画笔,吟愁平子停吟笺。
西曹水部都散直,大复恰并崆峒肩。枫欲丹时菊欲黄,一风一雨天深凉。
当关不怕醉尉醉,骂座或恕狂奴狂。乐莫乐兮文字知,惜莫惜兮少壮时。
一年好景君须记,百罚深杯我不辞。君不见,韝上鹰,早时呼雨春风声。
又不见,梁间燕,江南塞北年年见。万物变化有如此,英雄竖子皆前死。
阮公恸哭徒为尔,乐哉糟丘吾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