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搜神记》卷十六也收有此篇,题目略有改动,“宋定伯”作“宗定伯”。《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有所征引。
作品的主题是宣扬不怕鬼更要敢捉鬼制服鬼。
它通过逢鬼、骗鬼和捉鬼的描写,赞扬了少年宋定伯的机智和勇敢,说明鬼并没有什么可怕,人完全可以制服它,特别是在人们相信“人鬼乃皆实有”,“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的魏晋南北朝,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心人物是宋定伯,他年少气盛,夜行遇鬼,他不仅不怕,还主动与鬼打招呼。当鬼问“汝复谁?”定伯答:“我亦鬼。”妙!佯装是鬼的同类,才能与鬼同行。这表现了宋定伯的沉着和机智。
鬼背负宋定伯时说:“卿太重,将非鬼也!”他一点不惊慌,反而自称是“新鬼,故身重耳”。又一次巧妙地解除了鬼的怀疑,取得了鬼的信任,并进而掌握了捉鬼的奥秘“惟不喜人唾”。
当宋定伯涉水有声时,鬼又问:“何以有声?”定伯又以“新死,不习渡水故尔”作答,使鬼信以为真,完全把鬼迷住。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当行至宛市,定伯紧紧抓住鬼不放,不管鬼怎样惨叫,他也不心软。鬼变成一只羊,便将它卖掉,并“唾之”以防鬼再变。这些层层深入的描绘,活生生地再现了一个有胆有识、善于谋略、勇于捉鬼的少年英雄宋定伯的形象。
作品中的鬼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形象,它是作为宋定伯的陪衬而出现的。它的一切都被神机妙算的宋定伯所控制,这个鬼必然要成为英雄手下的败将。
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贯穿全篇,简洁而传神,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作者把宋定伯和鬼的对话描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颇为有趣。
在对话中,宋定伯的灵活、机智、勇敢与鬼的笨拙、窝囊、怯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特别把宋定伯捉鬼的情节写得极为生动:“定伯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鬼的惊呼与凄然求饶的可怜相和定伯坚定果断的神情都跃然纸上,生动逼真。
本文是魏晋志怪小说中精彩的篇章。
警跸遥闻出楚山,奋飞直欲诣行间。荒墩木叶谁家戍?浅水芦花何处关?
未得星驰追御宿,只凭露布涴愁颜。腐儒错莫从人笑,迟暮犹论耿邓班。
中年丝竹,列金钗、十二司空见惯。滴粉搓酥,兰气暖、月照一层烟幔。
元九堂前,歧王宅里,小梦年华换。分司御史,座间偏解肠断。
吾人富贵何时,读书好色,事事堪长叹。泪渍青衫,尘染鬓、镜里朱颜愁看。
饥便吹篪,悲来击缶,累汝樱桃粲。狂歌无奈,清商为我低按。
平生不识石田子,往往相逢画图里。世传百本无一真,抹青涂紫俱门人。
秋高对此双眼豁,倏然置我溪与壑。君不闻画家贵意不贵工,只在冥冥漠漠中。
黄河冲决淮河荡,白马湖中千尺浪。淮阳城郭云气中,远近田庐水光上。
人行九陌皆流水,螺蚌纷纷满城市。筑岸防堤急索夫,里中徭役齐追呼。
富家出钱贫出力,触热忍饥不得食。十日筑成五尺土,明日崩开十丈五。
明君班五瑞,就日朝百王。充庭植鹭羽,钧天奏清商。
本支同中岳,良臣安四方。盛明普日月,兆民乐未央。
江头日日惜芳时,三月春光两鬓丝。拔剑自歌还自舞,邑人谁识虎头痴。
客况偏同范叔寒,几多心事上眉端。歌堪当哭狂何惜,酒果浇愁醉也拚。
朋辈飘零知己少,异乡沦落告人难。惓怀故国成灰烬,锦绣江山梦里看。
廉利并攒剑,兀隉侧倚瓮。峄山辱嬴秦,艮岳遗汴宋。
截彼民具瞻,壮哉客难奉。
遗爱双藤古,名贤植右厢。阴凉嫌客热,花淡笑人忙。
不受风尘染,偏沾雨露香。我才同散木,开谢几经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