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但见”和“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晴,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知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文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诗人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白昼春云接地阴,黄昏春雪覆檐深。洛中远忆袁生卧,灞上真怀孟老吟。
江麦秀期欣可卜,陇梅开兴恐难禁。石溪渔父能忧世,一曲沧浪万古心。
牖外掷双丸,年华去如水。俯仰舆盖中,太仓一粟秕。
瞿然抚此身,丛过不可理。几希竟安在,言之颡有泚。
蜉蝣炫其羽,楚楚者谁子。野雉求其雌,有鷕鸣不已。
饥狼卜其食,厥智一何诡。人也而此鹜,相去何倍蓰。
俗累易轇轕,差不为所使。伊余有结习,词章雅所喜。
孔雀有文采,其毒即在尾。沿流忘溯海,缘枝昧根柢。
候虫与时鸟,好音倏过耳。讹种锢童蒙,读书博青紫。
如何四子言,干禄一编视。初念本轻肥,得志徒尔尔。
五更钟未鸣,沈酣黑甜里。纷纷蕉覆鹿,攘攘槐中蚁。
谁呼寐者觉,中衣蹶然起。后古人而生,先古人而死。
长生本无方,不死良有以。口体皆顽腐,炯然者惟此。
嗜欲铄厥真,宁静保厥始。秘兹径寸珍,金石不可毁。
迂言以自箴,庶不从风靡。
病里年光倍觉忙。葭灰律管又飞扬。消停针指经三月,彩线无心较日长。
伶俜影,欲扶将。低徊又过镜台旁。忽惊骨相同仙鹤,短发全沾秋后霜。
罗浮欲雨天突兀,暮云晚山辨不得。不知一夜云化水,洗出东南半天碧。
二樵山父黄葛衣,踏晓独开山上扉。梦然冥海万里黑,中有沧凉红百围。
赤明道士亦好奇,独爱此景请画之。画之别我向南去,衡岳洞庭行挈随。
此人今已云水杳,此景恐为人世知。我亦出山忘誓辞,画亦仿佛不可追。
可怜牛马走尘土,更复身心伤别离。何郎昔访我,对我终日坐。
归去橘柚乡,别我一载长。秋风几日吹绿草,尽卷江声入怀抱。
心尚波涛定后惊,身向朋侪最先老。荣名愿及饥时贵,绝技原非死前宝。
昔寄画一纸,画山不画水。今乃更一端,画水不画山。
要令碧海汹涌日,破尔粉壁青苔间。于陵先生梦葵食,梦亦伤廉心不安。
何如对此饱亦得,不饱可质饱可还。苦心作诗乃无益,君不见杜陵野老不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