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浩叹、而惆怅。发而为诗,便出现许多传世的佳作。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诗评》)因为这一类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实充沛,极少造作,故最易打动人心。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补充: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无限思念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长安六月,玉河桥柳下,凉冰争卖。铜椀擎来高十丈,只是炎熇难耐。
忽见风前,水晶坠子,人意先潇洒。飕飗满院,似闻何处清籁。
传道太华莲西,尧年古雪,结此玲珑块。磨却千场閒岁月,冷看人间成败。
桂窟蟾精,松根虎珀,凛冽还堪赛。更谁偷嵌,几丛藻荇横黛。
全家避地古梅州,独客南归尚滞留。夜夜雏魂梦中见,寒潮呜咽浪西楼。
满目幽花蔽绿萝,空馀雪鬓影清波。祇怜孟帽因风落,长使陶樽负菊多。
千涧甫从浔水合,重阳已向客舟过。未知此日东流意,今古浮沉事若何。
中溽飞真洒,空令访隐居。来期数日近,别憾一年余。
联句星源夜,持觞岩镇墟。清欢成昨梦,尘土上衣裾。
我抱穷民叹,公知宰物私。著书瞻乃祖,宜室庆佳儿。
应有新来句,能消客里悲。炎途宜早发,目断碧云驰。
垂柳飞花媚远天,如云车从宠行鞭。愧无一字陈金镜,虚辱群公肆绮筵。
满把珠玑应不夜,欲酬琼玖是何年。明朝短舸浈川上,回首珠江倍黯然。
满川风雨长筼筜,吹作参差三凤凰。箨粉已翻鳞甲紫,墨花还染羽毛苍。
春寒弱干当轩润,日暮清阴入酒凉。便欲截筒鸣嶰谷,却愁弹瑟望潇湘。
桑坡麦垄行百里,解鞍夜宿清漳湄。清漳悠悠引通浦,茅庐竹屋相因依。
米盐一鬨商估集,舍人夺席厨争炊。试登高阜望陶牧,平原沃野何逶迤。
俗传范子计然地,民生卤莽今如斯。荆关四冲古战国,往往赤子多歼夷。
土人客户几更变,向之昭屈馀几希。欲从故老问遗迹,百年而上无能知。
地名多与载史合,荒城大冢犹依稀。沮漳二水楚之望,以此取證他无疑。
古称锡穴最深阻,方城汉水为城池。奈何形胜不足恃,豪杰杀尽名都隳。
自从秦汉至今日,率不百年逢乱离。隰皋衍沃但茅苇,时康尚欠人扶犁。
焉得英雄守四极,封殖生齿令繁滋。玉州平州古砖甓,令人想见升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