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诗人在旅途中雾中行舟。语言朴实而自然,读来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首联总写大雾弥漫的景色,既描写晨雾之大,又点出了水、山、天。而山光水色,正笼罩于浓烟密雾之间,隐而不见,眼前唯一能见的只有大雾。作者一笔写出了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虚实相映,浑然一体。这两句先渲染出一个大的背景,为全诗做了铺垫。
山水景物,都隐藏在浓雾中,暝暝不可见,因而视觉无所可用,但听觉却转而分明。嗷嗷猿啼,淙淙濑流之声,自漫漫浓雾中传来,宛如空谷足音,显得格外震动耳骨,引人注意。“听”、“闻”、“忖”、“知”四字,用得次序井然、章法严密,细腻地表现了雾中之人凭籍冥冥之间的声音,进行揣度和判断的心理过程。隐而不见的岫峦和川流,便借助听觉的作用,转变为视觉形象,呈现于雾中人的眼前。正由于只可以借助听觉加以想象,而不能直接通过视觉以明见,这岫峦和川流,便增添了几分迷离恍惚、神秘莫测的色彩,别有一番魅力。
颈联紧紧承接上文,进一步写出了人在雾中,迷茫彷徨,茫然不知所之的真切感受。雾中的渔人、行舟,宛如飘浮于浩渺云间,左右前后,无所依傍,恍然惚然。澳浦虽近在咫尺,渔人却迷惑不知;扁舟欲上下沿沂,却茫然不得其所。作者在这里既把雾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将人的迷茫惶惑心境展示得细腻入微。
尾联诗人笔锋一转。一个“尽”字,下得干净利落,浓云密雾,一扫而空。阳光普照,天水清澈,全诗的境界焕然一新。“澄鲜”二字,说明雾后的山水给人以格外清澄透彻、鲜明醒目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舟中之人自雾中脱出,精神为之一振,豁然开朗了的心情。这结尾二句与开头二句照应得十分紧密,“氛霭”对应“雾”、“烟”,“空水”承接着“水”、“天”,“澄鲜”对照着“冥冥”,首尾呼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首写雾的诗,作者不用“蛇游”、“豹引”、“漱水”、“吹沙”之类古人写雾习用的典故套语,也并不着力于对雾的形态本身作对比描绘,而是以白描的语言,紧密结合人在雾中的感觉和体验来展示雾中的景物,表现雾的氛围,因而读者仿佛也被带入了弥漫着水雾山烟的意境,与诗人一道去体验那浓雾之间的山水、川岫、猿声、濑声,获得了非常真切的感受。这确是一篇写雾诗的佳作。全诗语言自然流畅,不事雕琢,而其格律和对仗,却几乎暗合了唐人五律的要求。
《梁书·伏挺传》谓伏挺“为五言诗善效谢康乐体。”他的诗作流传至今的仅此一首。但就这首诗而论,不仅句佳,而且全诗的意境亦统一完整,其成就看来,并不在谢灵运某些诗作之下。
秋热春寒花不老,云浓日薄雨频收。共言今岁鱼偏熟,旧网须教展一筹。
青衫老吏骨亦臞,身游魏阙心江湖。眼看白发不胜数,梦绕故乡何日无。
况我携家得官舍,背水开门故墙下。不见湖光意阙然,欲唤归舟心未暇。
一闻羞处令人羞,人生如此当何求。春动飞来属玉起,无人貌得河中洲。
我生嚼蜡元无味,鲍谢诗高心独畏。西风长怨草虫秋,自笑酸寒溧阳尉。
大江南去片帆轻,江上浮云日夜征。回首帝乡春色远,万家杨柳为谁生。
地胜秋亦佳,人间醉常得。深帘却花影,欹槛上苔色。
凉云淡不飞,白日光稍匿。是时月几望,平分景未昃。
天空肃万象,霄迥联千翼。过水划明沙,排阊觐炎国。
江城霸气散,海甸瘴烟熄。舟通珊瑚宫,星定女牛域。
黄屋竟何在,青袍此相即。同游皆妙选,抽思尽奇特。
挥洒衍波笺,淋漓客卿墨。长驱役今古,清辩洗雕饰。
几案杂古欢,杯盘列珍食。酒?罗浮春,果擘诃梨勒。
客身翻夺主,南风竞淩北。豪吟卷宿雾,深坐催宵刻。
风战矮檐梧,漏侵园院棘。规月欠微痕,清辉渺无极。
林栖鸟忽惊,穴处鲛犹织。大地漫金波,虚府敞琼阈。
露冷吴刚斧,飙驶纤阿轼。桂华一以睹,蓬梗嗟未息。
昨泛海珠滨,频过花田侧。千门连睥睨,万顷泻胸臆。
浩荡鸥难驯,凄清蛩更唧。雄剑倚芙蓉,枯禅寄薝卜。
各抱千载心,宁亏九鼎力。高洁慕蝉饮,龌龊笑鸡肋。
履道任夷惠,得句惊藉湜。良会永弗忘,先民念遗则。
封伦论治道,盛诋习俗漓。郑公若砥柱,坐障狂澜驰。
嗟此古遗直,磊落胸中奇。遭逢英明君,计画得小施。
刘蕡岂不伟,结舌竟如痴。浚恒宁独然,天运固若斯。
焰焰趋愈下,滔滔竟何之。万事吾不识,聊以善自持。
百花村里锦成云,尽卖乌程若下春。白面书生今渐老,有谁年少肯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