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
“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历年有攸归,脩短良亦异。天乎不祚梁,斯人乃即世。
于皇元良资,盛德真岂弟。高文贯百家,妙学穷六艺。
悠悠悲徂年,凛凛尚生气。伟哉千载人,享此百世祀。
金朱焕灵宫,奔走恭祀事。遐瞻俨森寒,神雨倏复至。
伛偻奠椒浆,悲风肃兰佩。想像折芳馨,兹焉独长喟。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夙昔 一作:宿昔)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青门二十年前路,白发长歌归去来。诗比放翁还万首,酒同张旭且三杯。
柴关竹坞通樵径,水鹭沙鸥狎钓台。最喜中秋近华旦,寿尊常对月明开。
陇月娟娟白板扉,溪风飒飒冷麻衣。藜床坐月人空老,铁研磨穿计己非。
叔夜自难堪作吏,季鹰那解早知机。但教方寸长无事,一酌清泉亦自肥。
上将璇枢切禁林,登坛自识主恩深。云连城阙江声壮,节拥楼船海气阴。
宦辙百年萍梗路,离筵千里弟兄心。庙堂正复思颇牧,岂有雄才可陆沉。
至人乘化游,托迹在元冲。整驾紫濛野,迈迹过冲峒。
云气交神衢,扶辖来天风。八龙何婉婉,蹑景无遗踪。
紫房深窈窕,绛阙渺瞳昽。仙人多俦侣,来往骖轻鸿。
素节莅金母,青裙来玉童。宓妃拂瑶瑟,青女叩清钟。
张乐列丹台,灵奏声骇空。大明讵显晦,羲娥互西东。
俯首望尘寰,天路谁能通。培塿见五岳,馀视空濛濛。
回车指帝乡,朝谒登紫宫。注名石室内,延龄寿无穷。
江南好,蓦遇曲栏边。弱柳作腰长自颤,夭桃靧面益生妍。
一笑更嫣然。
留欢住,双跪佛龛前。锲臂不忘同死约,痴情还想再生缘。
私誓两心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