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第一联是把一个景色分两句写。楚王宫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迹,诗人用来代表夔州。两句诗只是说夔州雨后斜阳的时候。第二联说斜阳返照到江水上,好像山壁都翻倒在江中,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云遮蔽了树林,使山下的村庄都看不见了。第三联写自己年迈病肺,只有高枕而卧,因身在这遥远的边塞,感伤时事的心情,也只好早早闭门。其言外之意是说:没有观赏晚景的心情。夔州是川东的门户,故称绝塞。“愁时”和“肺病”作对,应讲作“哀时”,哀伤时世,不能讲作忧愁的时候。最后一联是说自己想回北方却未能成行。“豺虎乱”是用王粲的《七哀诗》诗句。杜甫有《夔府书怀四十韵》长诗一首,其中叙述了当时夔州人民的困苦和军人的跋扈。到大历三年(768年),果然不出诗人所料,发生了杨子琳杀死夔州别驾张忠,据城夺权的乱事。末句意义比较隐晦,旧注以为此句“言在此屡遭寇乱,旅魂已将惊散也”(见《杜诗详注》)。这是臆解,没有扣上原句字面。“未招魂”不能讲作“旅魂惊散”。而且,“南方”二字也没有着落。“实”字是杜甫的特殊字法,有几处用得出人意外。《秋兴八首》第二首有一句“听猿实下三声泪”,和这里的“实有未招魂”,从来都是含糊读过,没有人讲出作者本意。
理解这两个“实”字的前提是弄清楚作者的思想基础。屈原被放逐在江南,形容憔悴。他的学生宋玉写了一篇《招魂》以振作他老师的精神。其中有一句“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杜甫想到了这一句,用来比喻自己,所以说南方确实还有一个未招归的旅魂,用以表达自己想回北方去的意志。杜甫此句必须联想宋玉的《招魂》,就才能体会这个“实”字的来历。杜甫还有一首《归梦》诗云:“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可以作为此句的鉴证。吴昌祺释此句云:“南方非久居之地,何无人招我魂而去此土也。”(《删订唐诗解》)沈德潜注云:“己之惊魂,不能招之北归。”(《唐诗别裁》)这两个注都是仅仅阐发诗意,而没有联系《楚辞·招魂》,因而没有接触到“实有”二字的作用。
《水经注》在描写长江巫峡风景的一段中记录了两句渔民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思想上涌现这个歌谣,所以说:听了巫峡的猿啼,真要掉下眼泪。“三声泪”是摘用原句中三个字。其实“三声”是猿啼三声,“泪”是行人旅客听了猿啼而下泪。如果杜甫思想上没有这两句歌谣为依据,“三声泪”本来不能成为一个词语。杜甫诗集中已注明了这首渔民歌谣,故这个“实”字容易理解。但是,除了《唐诗解》以外,都没有注出《招魂》二句,故“南方”与“实有”都使人不易了解。
读诏人人泣数行,脍躬不德股肱良。三年久已祈群望,此罪明知在万方。
表里山河故无害,转旋日月定重光。婆娑风尾亲批诺,遥想天颜惨不扬。
服衣若干尺,已能为正书。冲龄婴世乱,举国负此孤。
逆竖不足言,满朝无士夫。汗颜虽感旧,大义当骈诛。
刘卿藏数纸,每观涕与俱。时流自谓黠,匿笑嗤其迂。
狂夫閒处看,冤愤空张须。未敢颂天纵,妄同诸臣谀。
何年从少康,重来收桑榆。
君不见深源咄咄惟书空,徒知怪事填心胸。仲将佳制虽点漆,空函竟达非桓敌。
又不见绍宗工隶希前人,画腹意与虞公邻。楮陈泓颖摈不用,书法远迨无穷春。
颠张画沙有奇悟,藏锋指意谁能嗔。我今老矣心未融,每愁落笔茫西东。
蛮笺十样无远寄,窗昏九败尘埃封。凤楼不修紫毫冻,举手只解遮寒风。
前贤学书心手閒,杯饮自乐何劳钟。李侯懿子金闺郎,文章艳艳春葩香。
银钩铁画亦奇绝,嗜好不羡红楼妆。诗成挥洒每相寄,戈波点画遒且刚。
玄香销磨倏无迹,袖手与我同凄凉。知君尚方隃糜给使终有时,我独两鬓萧飒飞秋霜。
金銮夜赐记恩宠,玉堂昼步看翱翔。会当倚马挥九制,笑傲何在张君房。
廷圭真制散绝今已五百祀,我无佳惠君何偿。诗来急索肯违忤,祗恐邻烛无馀光。
墨堪作字字堪煮,徒使我辈偪仄搜枯肠。
边城废将意骚牢,闭户终年看宝刀。闻道死绥翻一笑,报恩心事付儿曹。
春云飞尽见青山,茅屋萧萧草树间。济渡无人横野艇,携筇有客访柴关。
五湖烟景应非远,三径风流似可攀。笑谢西园天上侣,披图宁许寄投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