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古形胜之地的武关,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所以首联开门见山,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娇娆”,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不能不付之一笑。
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邓将军家住文水濆。十五袭父爵,桓桓气凌云。二十年前尚年少,镇抚西湖到南诏。
纷纷蛮部未知名,手提一剑身横行。去年蠢尔犹纷争,片言折之无不平。
万里归来报天子,奏对边情若流水。御前官赏赐勋劳,象笏朱衣拜丹扆。
曙光曈曈射双阙,又奉天书戒明发。青骢玉勒飞腾骧,楚水黔山去超忽。
云南到时花未飞,还以天恩谕远夷。只今四海遵文教,独恃短兵何所为。
常爱陶潜翁,独归田园居。采菊东篱间,酌酒南山隅。
有琴更无弦,随意良自如。高风千载间,太息谁其徒?
叹前朝、胜地正离离,荒草不胜春。纵湖山尚好,泉乾虎迹,井閟龙鳞。
多少王侯第宅,游赏太平身。车马经行处,锦绣纷纭。
梦里曲江宫殿,自长安日远,深锁愁云。念墙头杨柳,憔悴向谁颦。
又东风、鸟啼花落,黯黄昏、胡骑满城尘。当时事、不堪回首,重问陈人。
老干浑苔,柔条未萼,几枝零落荒亭。望空山落日,正笛韵凄清。
自双鹤、高飞去后,亭前三百,雾锁烟横。到而今都随流水,暗逐浮萍。
辽阳梦返,算逋仙、重到须惊。念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难赋幽情。
水畔红亭空尔,波荡漾、夜月无声。但坟前芳草,春风著处还生。
格外谈,惊人句,懵懂禅和徒指注。灼然好个佛和光,言下迷宗空自忙。
赖有知音招庆在,譊讹一夏为雌黄。雌黄出,暗写愁肠寄知识。
倚汉如天亦太愚,长鲸卷海倩谁屠。侧身东望悲何极,残影西颓淡欲无。
钟虡销沉同一泪,楼台歌舞漫相娱。骊龙睡去伤心久,竟失千金颔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