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 ”,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濬《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欧桂望螺川,遗风女亦贤。勉夫于两造,教子以三迁。
彤管言无间,金籯业有传。好营高燥地,置此万家阡。
碧玉泉边碧玉楼,崇幽何羡采真游。清秋长笑惊山鸟,朱夏闲眠对水鸥。
孺子沧浪休濯足,高人剡曲漫回舟。衰年七帙重来此,何限相知半白头。
说短谈非遍世间,终身隔耳罔相关。才闻传报无多语,烟起心胸火足颜。
南岸诸峰如累瓜,高人幽隐在烟霞。百年古桂寒无叶,十月丛梅早有花。
断垄牛羊分客桂,深池凫鸭共邻家。极知好客情逾厚,贳酒携琴到日斜。
半空栏槛倚云根,暇日登临付一樽。山上青莲惟见塔,水边绿树定知村。
花枝低拂寻春骑,杜宇频伤久客魂。过尽芳时游客少,一轩风雨送黄昏。
山风吹断煮茶烟,竹外谁惊白鹤眠。写就淮南《招隐》曲,松花离落石床前。
江南多木棉,轻暖胜齐纨。慈母勤夜纺,孤镫悬阑干。
皑皑洁白华,照见冰雪肝。线断使复续,车毁使复完。
车影似明月,一轮何团团。月轮四更落,车轮仍盘桓。
线影如银河,九折回波澜。波澜无已时,得成布一端。
裁布制儿衣,卖布供儿餐。儿食日二簋,母食日一箪。
儿身著新袄,母身芦衣残。时纺时课读,画荻呼儿看。
计偕儿北行,拜别具儒冠。门外牵儿裾,十指尽成瘢。
不畏操作苦,翻畏关山难。母心如飞毂,母手如转丸。
病亟床蓐冷,还虑儿身单。命取车上线,缝衣寄长安。
衣线长在身,缝者骨已寒。仿佛梦魂中,轧轧声未阑。
秋林听络纬,飞鸣犹悲酸。酸风吹泪雨,此泪何时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