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唝曲六首·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记得那年你我离别的时候,你说你要去桐庐居住。
去了桐庐后音信全无,如今收到来自广州得书信。
注释
桐庐:县名,今属浙江。
书:书信。

鉴赏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其写作特色是: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那年离别日”是这组诗的第四首。

  这首诗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有相似之处。“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深情无尽。”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作品出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创作背景

  本诗是《啰唝曲六首》中的第四首。《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而元稹诗中只说她“能唱”,《云溪友议》则说“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接着举引了她所唱的歌词七首,其中六首五言的与《全唐诗》所录相同,另一首七言的却是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诗人于鹄的《江南曲》。因此,这《啰唝曲》虽是刘采春所唱,却不一定是她所作。胡应麟《诗薮》指出六首中的“四首,工甚,非晚唐调”,并说:“今系采春,非也。”刘采春究竟是不是此曲的作者,难以确证。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当时,商人妻子的婚姻生活,已成了一个广泛的社会问 题。大批商人长期远行在外做生意,大量的妇女被留守家中,怨妇成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刘采春的歌曲很好的把这些怨妇的心情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啰唝曲》出现的社会基础。

  刘采春,淮甸(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可见她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
  猜你喜欢
翼翼高旌转,锵锵凤辇飞。尘销清跸路,云湿从臣衣。
白羽摇丹壑,天营逼翠微。芳声耀今古,四海警宸威。
生死之徒六与七,可救群生可愈疾。
心如秋月碧潭空,深闭岩扉方表悉。

先生昔日登武夷,铁船峰头看弈棋。中冠离支三百颗,酒酣自擘轻红肌。

峰头烂睡忘甲子,坐笑曾孙生白髭。张帆伐鼓下黄鹤,欲滥三湘穷九疑。

披襟兰台发高唱,快哉不辨风雄雌。平生名岳屐齿遍,风尘京雒嗟衣缁。

投我奇文浩千顷,蛟龙大泽缠躨跜。谓我四海一知己,譬若庄休从惠施。

高斋茗饮坐清昼,风炉活火分枪旗。我时无事似犀首,酒鳞浮动银留犁。

丰台红药花照眼,骊驹忽告将西驰。壮心犹作骥伏枥,适志无如泥曳龟。

我闻上党天下脊,当年潜邸传临淄。飞龙荒宫没烟莽,断碣仿佛开元词。

纷纷梁晋夹河战,鸦儿万骑陈军麾。锦囊负矢盛意气,歌声慷慨留三垂。

时平不用弓箭手,空老昭义千熊罴。战场下马问亭长,鬼磷飒飒寒飙吹。

君家草堂临射陂,门前五柳藏东篱。何时单舸径归去,北窗高枕谈黄义。

阳明昔抚虔,且战且讲学。中离薛先生,举家侍讲幄。

犹子方登朝,死谏节已卓。惜哉真铁汉,一疏官复削。

青衣拜节归,京尘手亲濯。中离溪汤汤,中离山岳岳。

夜半闻钟声,谁欤实先觉。维时讲良知,仁夫尤卓荦。

建策平交南,持节巩边朔。斯诚阳明徒,边材独腾踔。

竟忤仇严归,风节更雄倬。沧海今扬尘,边警喧鼓角。

不能事兵戎,何以兴礼乐?斯材不可得,令我思悠邈。

斯材纵可得,欲出伤谣诼。河流自西来,颓波日以浊。

三河河上坟,丰碑半残驳。

九日诸公欲上山,淮东病叟正閒閒。如从酒伴无惭色,傥论贤才即汗颜。

适载巨疱寻陋巷,仍封大轴委樵关。不知我是扶犁手,玉树成林尽许攀。

道林袖里出清新,珠玉离离光照邻。知是谪仙寻丽句,寄来真隐是陈人。

几年卜筑成三径,今日声名重万钧。汀草岸花增意气,从兹日月是青春。

瞥然晓。便识破浮生,一场虚矫。利呼驱驰,光阴迅速,空惹物情衰老。自歌自笑。念好景、几人曾到。故园春色,海棠半开,绿杨轻袅。休休万事了。听乱山深处,杜鹃啼叫。归去来兮,长安古道,隐隐断霞残照。洞庭寂悄。叹门外、落花风扫。故人别后,青霄凤吟杳杳。

忍拂尘鸾鬓欲丝。可堪风雨梦回时。冰绡零乱千行泪,红萼殷勤一卷诗。

吟绪苦,雁书迟。风前愁寄白蘋思。采真玄圃沉珠信,怕对秋灯读楚辞。

于惟大荒初,人物无区别。抟生以咀华,茹毛而饮血。

夏暑结巢居,冬寒穿窟穴。传教土为台,纪事绳为结。

厥后书契兴,事事劳辞说。

本自乘轩者,为君阶下禽。
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
稻梁惠既重,华池遇亦深。
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

我爱林虑山,不处要路津。兹焉几千古,绝彼朝市尘。

我来成素交,澹澹日益亲。形骸两相忘,谁主复谁宾。

充然乐我饥,怡然栖我神。朝光连暮色,佳意含馀春。

心境一融会,世味殊未真。奕奕草木光,熙熙禽鸟驯。

众物欣有托,吾庐行亦新。诗书咏而归,况有耆德邻。

三月淮南柳色深,相看去住两关心。莺因求友声逾切,雁为离群思不禁。

芳草将春青楚甸,暮云含雨碧吴岑。遂初尔有平生赋,何事驱驰雪满簪。

夜凉挥麈谈风月,清兴真教俗虑删。银汉不流星斗转,一天秋思满人间。

三眠三起馀,饱叶蚕局促。众多旋分箔,早晚磓满屋。

郊原过新雨,桑柘添浓绿。竹閒快活吟,惭愧麦饱熟。

春去不留花,青阴满山县。天生溪上林,息我簿书倦。

济世本无能,观心如有见。携瓢酌清波,三漱复三咽。

宫柳含烟晓日晴,太平天子御承明。晓钟阊阖开仙仗,次第班行引凤鸣。

金刀翦轻云,盘用黄金缕。装束赵飞燕,教来掌上舞。
舞罢飞燕死,片片随风去。

灼灼庭前花,春风斗红紫。随荣复随谢,盛衰偶然尔。

草木岂无情,谁能一生死。我思更如何,欲种菩提子。

黄沙满目春水深,黑风卷地愁云阴。
长年三老卷相待,扁舟几叶浮波心。
汉家健儿心胆颤,冯河暴虎无咨起。
蹴踏洪涛若飞去,老胡缩手空嗟吁。

敲冰汲渌洪茶鼎,撼雪梯薪给地炉。
圃有麦苗畦有菜,更於何地享膏腴。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