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二首 其一

城头杨柳绿如云,城下官河水拍春。一片江山元不改,画船都是异乡人。

(1307—1375)元明间无锡人,字彦清,号栖碧,以诗名于吴中。元末隐居不仕。有《黄杨集》。
  猜你喜欢
懒从原上访桃花,又不青门去种瓜。
传得神仙蝉蜕法,君如觅我问烟霞。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淦水神仙宅,仙山夹县楼。
吾孙好诗句,归咏故乡秋。
紫竹遮书幌,红蕉拂钓舟。
东堂有平路,莫谒外诸侯。

半幅生绡雪色寒,鲛人相赠比琅玕。华清浴罢恩波媚,南浦伤时泪雨斑。

夫从军,妾从夫,梦魂犹痛刀箭瘢,况乃全躯饲豺虎。
拔刀誓天天为怒,眼中於菟小于鼠。
血号虎鬼冤魂语,精光夜贯新阡土。
可怜三世不复仇,泰山之妇何足数。
人非陶令空看菊,诗不林逋漫咏梅。
晋宋后来爱花者,输他高节与高才。

邻近方隅洞,良常别有天。草堂朝看雨,药圃夜舂泉。

邈矣卢鸿乙,奇哉鲁仲连。君看遗世者,若个是神仙。

沧浪一夜起鸣雷,雨阵因之续续来。
所病农家成久旱,未论花事有新开。
书生狂妄常忧家,圣代飘零岂弃才。
儒馆尉曹俱家士,好为诗赋咏康哉。
形骸在此,其人何在。
乃知一灵,不属皮袋,

杪秋飞雁过衡阳,又报东篱菊有香。风雨满城催令节,竹松三径傲清霜。

萸觞共饮时方禁,兰火初烧夜正长。共喜韦家经训在,惠连才大亦传芳。

路细通山石,林深覆野篁。乱花开废冢,孤鸟下寒塘。

牧迹缘溪尽,樵声隔岭长。平生爱岑寂,此地太幽荒。

武夷溯伊洛,源自无极翁。
壁彼漳江流,洋洋沧海通。
东莱得家传,南轩从五峰。
勿疑辙迹殊,三贤归趣同。

前年征塞北,今岁戍边西。几度占归信,空惊乌鹊啼。

月华清。隙光琐碎上轩棂。潭影窥人,林风解带,夜三更。

苕亭。古台城。残山剩水忒分明。衣冠六代如梦,梦中说梦到无生。

青帘白舫,黄花乌帽,偏怜重九嘉名。有风流词伯,载酒萧寺,邂逅招迎。

倦旅怊怅秋声。传觞催钵,病眼怯鸥盟。谁分与谱翻大曲,笔驶长鲸。

药瓯擎。攲枕秋漏丁丁。华胥梦到瑶京。故心现在,故意苍凉,故人共醉承平。

白发惭明镜,鬖髿老柳,摇落江汀。输尔朱颜玉骨,使君来,仙吏管蓬瀛。

为遣吴刚修月,长房缩地,楼阁华严靓。放善才五十三参请。

长相伴,汉上题评。憺西风,乔木峥嵘。惜秋华,小赋未能成。

作江山主,年年岁岁,越客扬舲。

濯濯青玉竿,矫矫孤云姿。潜根失其托,憔悴非故时。

主人幸加怜,曷不徙所宜。岁寒风霜节,无愧君子知。

桐宫桑林古帝国,千年迹灭名空在。龙山连陵如朵云,无穷涡水东流海。

明王朝元殿,魏武省稼台。蟠螭剥白石,古棘崩苍崖。

雄豪已逐暮云散,精灵时向空林哀。灿灿瑶华苑,绀殿伯阳宫。

古木蔽日月,万瓦摧鱼龙。黄鹤秋飘翻,丹井冰峥嵘。

犹龙恍惚度沙海,惟有药草年年生。城中连延三万户,中有豪家多官府。

宾客懒作游冶盘,翠幕层楼对花树。桃花飞入窥洞房,洞房七十紫鸳鸯。

花里仙人散风雨,回笙合瑟春迷茫。帘底芙蓉儿,不知上客尊。

临池纤手雪藕丝,金盘相劝故意勤。滴露金叵罗,停云玉树歌。

杨花飞荡烟相和,黄鹂紫燕春心多。玄晏先生鹤氅衣,闭门三月学蓍龟。

有书不敢犯天子,击剑徒尔心神飞。帝德雄图流水去,五岳勋名在何处。

若使豪华镇相守,季伦不灭平原寿。怅望青牛紫气纷,河上公兮同出秦。

遨游玄圃三千阙,藉手云霞谢世人。

相疏怜各病,相见贺更生。
久乱诗书废,长贫门户清。
晨炊才脱粟,夜卧亦班荆。
只有悲秋卷,多于未受兵。
霞晚临江岩,云深不见星。
鸟棲沙篆暗,山远暮钟鸣。
燃火移村色,号风晚度声。
船窗迷漏鼓,独立向天明。
禺中已,龙象须观第一义。
若向其中觅是非,见解何曾有李二。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