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侍郎诚意之子孙,亦统御史风宪存。自从弱冠登金门,湘东才子弟与昆,拭砚濡毫书国恩。
岂似犁眉少遭乱,晚逢真主犹忧烦。诚意江南旧门阀,侍郎四执江南节。
研吐云霞霄汉间,笔驱风雨蛟龙窟。四海文章见师表,累代风流推继述。
内侍宁誇金氏貂,传家惟奉郑公笏。竣使重当入金殿,装橐依然藏一研。
圣人前席或咨猷,史官舍墨裁佳传。侍郎德业垂无穷,砚也既久从有功。
却顾江南老秃翁,猥称当代一文雄。岂知心气今摇落,况复逃禅文字空。
松煤竹管行抛弃,蕉白红丝尘自封。
可是行云有意,故把纤阿,一轮推落。飞入南窗,次第穿帘度幕。
霓裳弄影,金波堪挹,绡帐生寒,冰壶初濯。遍处笙竽俱静,香雾空濛,冷浸半床弦索。
正值梦回酒醒,旅中单枕眠乍觉。便欲乘风去,向琼楼玉宇,细听仙乐。
嫦娥应是,笑人长恁寂寞。十年前事,心儿上、忆分明如昨。
此时此夜,怎许人睡着。
香国扬州锦阵豪,诗情偏向峭寒高。都官吟后输声价,倾盖白头只水曹。
和凤东风转,携龙北斗回。人间遒铎振,天上兽樽开。
有客来何方,驾言自华胥。囊中无一物,手把太极书。
象罔为我御,鸿蒙为我徒。朝观赤城标,夕弄沧海珠。
去来了无碍,所憩即安居。青山出屋上,修竹当座隅。
好鸟时一鸣,景寂心亦虚。泛泛巫峡舟,迢迢太行车。
人心自高下,于我良晏如。
吾闻会亭之山高插天,上有千章森郁之乔林,下有百顷云雾之芝田。
伊谁筑室青山前,云是周氏有子孝且贤。十年乱定还乡土,奉母安居仍守墓。
池鱼供馔冬笋白,把酒升堂更欢舞。时登半山亭,却望山上坟。
手攀坟树抚驯鹿,泪洒深谷不断之飞云。我愿种桃绕其室,瑶池花开照云日,此母应能食其实。
由来和气兆物先,水生连理山出泉。会亭有石良可镌,母慈子孝俱千年。
捧读瑶函,稔尽日、客怀安适。自别后、望风泪下,看云恨积。
漫放长歌惊老骥,幸占再索夸连璧。算人生、何事可舒眉,箕裘袭。
干霄志,飞鹏息。残雪印,宾鸿迹。赢凌颜轹谢,谈经夺席。
涉水登山多著作,养心健饭宜珍惜。待明秋、得意到东华,琼林集。
一枕西风梦不成,乡心横似乱云生。天涯总为伤贫贱,陌路谁堪托死生。
小院夜阑闻落叶,破窗凉紧逼长檠。自怜作客曾非惯,凄绝中宵络纬声。
护法俨神龙,诸天拥梵宫。楼台春日丽,海岳画图雄。
浦树重重绿,园花灼灼红。微风吹细雨,只在夕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