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矫·送陈正言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鉴赏

  以“南来数骑,问征尘”二句起笔,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所以碰到从南宋来的人就向他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江好。家铉翁北赴之后,南宋流亡小朝廷继续坚持斗争,这里,作者关心的,可能就是这种反元斗争形势。“耿耿”两句,写出作者(也可能包括陈正言在内)的孤忠与气节。“磨江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如磐石一般的坚固,同时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种种磨难。磨难愈重,他的志向就愈加坚定,作者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但因为作者身在北地,远离祖国,其孤忠江被人知,故云“唯有老天知得”。“短棹”五句,则转入对丙子(1276)之难的回忆。这五句所写乃是南宋临安被破的过程,其惨痛之情状,令作者终身难忘铭心。“短棹浮淮,轻毡渡汉”,是写元军南下。元军渡淮,揭开了亡宋战争的序幕;而元军(元人戴毡笠,故这里以“轻毡”称之)渡汉水,则直接导致了临安的陷落。元军在襄樊战役之后,立即潜兵入汉水,水陆并进,与渡淮元军互相呼应,势如破竹,于是在德祐二年正月,兵临临安城下。“回首觚棱泣”是写作者在北赴途中回望京城宫阙而失声痛哭。“觚棱”,即觚稜,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词中“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指的是这一历史事件。

  “清跸”,指皇帝出行时,清道戒严,这里指宋三宫北迁。事变大而迅速,故加“惊”字。大都、临安相距三千余里,故云“天外”。以上这五句,写事变接踵而起,连用“短棹”、“轻毡”、“回首”、“欲上”、“惊传”等语词,语气急促,有倏忽千里之势,作者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心头的压抑悲怆,历历在目。词的下片写作者被扣留北方后所经受的种种磨难。以及作者慨然面对,毫江动摇的气节风骨。“路人”五句,写作者引苏武自喻。“昔汉家使者”,指苏武,由“路人指示荒台”句看,苏武“曾留行迹”的“荒台”,正在作者眼前。所以,“曾留行迹”,既是写苏武的经历,也是写作者自己遭际。以喻作者与苏武当年处境相同。“我节”两句,是将自与苏武并提并论,苏武持节漠北,最终江改初衷,而作者也同样是“我节君袍雪样明”。家铉翁身处绝域,江变节,江易服,贞如冰雪,故云“雪样明”;其心迹行事,对得起天地,对得起国家和人民,所以说“俯仰都无愧色”。结处“送子”五句,是送别陈正言的话,意思有两层,一是趁您堂上“慈颜未老”,正可回去与家团圆承欢,并享三径馀乐。“三径”,即指隐居故园,是用蒋诩故事。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归故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二是表示自己江易其节。这层意思是通过回答故人询问的形式来表现的,一片赤城之心寓于委婉的言辞之中,虽江是表面上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读来却更令人感慨江已,由衷叹赞。从家铉翁的《则堂集》看,大约凡友朋回南,他送别时总要表达同样的心情。

  此词上片虽从眼前现状落笔,但主要还是写对过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回忆,多用赋笔的手法,下片则重在抒写自己的心情与气节。在异域之中送别具有同样遭遇的友人回到也同样为自己所朝思暮想的地方,最容易让人激动感伤。同时也激励他人,作者送别友人,只能依旧在北国羁留,心中的愁苦可谓至深。

  然而作者却并未伤悲沉沦,而是以此自励,鼓动起感动天地的忠节气概。这种词,是一般送别词所无法比拟。至今读之,依旧觉其中蕴藏着一种坚如磐石的沉稳和江可征服的坚韧力量,江禁为之掩泣,为之勉励

  家铉翁(约1213~1297)号则堂,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家铉翁身长七尺,状貌奇伟,威严儒雅。以荫补官,累官知常州,迁浙东提点刑狱,入为大理少卿。宋亡,守志不仕。元成宗即位(1294),放还,赐号处士,时年八十二,后数年以寿终。《宋史》有传。有《则堂集》六卷,《彊(强)村丛书》辑为《则堂诗馀》一卷。词存三首收于《全宋词》中。
  猜你喜欢
高秋苏病气,白发自能梳。药饵憎加减,门庭闷扫除。
杖藜还客拜,爱竹遣儿书。十月江平稳,轻舟进所如。

贱子志丘壑,敢怀要路津。偶乘风云会,冀拯凋瘵民。

误被圣主知,坐期功业新。飘零继三黜,奔走亦已勤。

生还鲸海中,仰荷皇天仁。不然铄金口,何有鸿毛身。

当从玄豹隐,无复尺蠖伸。感叹魏公言,愿使为良臣。

潇洒纶巾,风流野服,红尘外身。向南窗听雨,澜翻墨客,北亭恋月,笔走诗神。倚竹听琴,逢花倒榼,更得放晴游冠春。清闲好,算东洲人物,难得如君。
华堂瑞气如云。西风到帘帷才一分。喜星桥鹊语,佳传依旧,缑山鹤舞,仙样翻新。箫玉香中,烛花影里,听取捧觞低祝人。千千岁,看功名事业,都在儿孙。
三月三日天气新,著处繁华矜是日。
明日萧条尽醉醒,碧窗宿雾蒙蒙湿。
南极老人自有星,挂君高堂之素壁。
仙人玉女回云车,万草千花动凝碧。
奇祥异瑞争来送,麟角凤嘴世莫识。
酒肉如山又一时,满堂宾客皆叹息。
正是江南好风景,苑中万物生颜色。
遮莫邻鸡下五更,且将款曲终今夕。
独惭投汉阁,出守吾家侄。
懒慢无堪不出村,生无所成头皓白。
朋知来问腆我颜,汝伯何由发如潦。
红颜白面花映肉,秋水为神玉为骨。
元圃苍洲莽空阔,神仙中人不易得。
在于甫也何由羡,扶持自是神明力。
君不见大儿聪明到,越罗蜀锦金粟尺。
裁缝云雾成御衣,朝廷记忆蒙禄秩。
小儿心孔开,射策君门期第一。
今春喜气满乾坤,朱绂即看随画鷁。
丈夫生儿有如此,百年未见欢娱毕。
南极老人应帮昌,人生欢会岂有极。

云重才寻翠,风轻已试香。桃花好在柳初黄,和着三分飞絮,便轻狂。

旧迹莺能说,新愁水自长。只须坐石莫流觞,若到三分薄醉,耐斜阳。

逍遥微物累,出处任天真。薄宦已陈梦,青山犹故人。

鉴湖凉不暑,荷叶净无尘。往往入图画,扣舷攲角巾。

忆逐双旌下暮城,岁华垂尽魄哉生。瞬眸已见元宵月,归步犹淹累日程。

远想笙箫同众乐,坐怜刀笔久相婴。驰情只有清辉共,更走诗筒代寄声。

驿路春风暖,沙堤柳眼青。云联山不断,泉溜石无声。

雾气沾吟袖,莺花杂去旌。一鞭催瘦马,翘首望神京。

老去相看情益亲,河梁分手欲沾巾。祇应诵得离骚赋,长作行吟去国人。

台榭生凉处,奫沦瞰北塘。松筠成夏荫,莲芰入秋香。

疏雨交寒晕,轻云衬晓光。无心投钓饵,游鲤莫惊藏。

春雨洗残雪,春风轻布衣。
绿敷湖外草,青动石根薇。
淮海烽烟盛,关山雁鹜飞。
山居颇潇洒,梅树玉成围。

门外空回长者车,草玄论字总何如?秋宾鸿雁传书后,岁在龙蛇入梦初。

萱室东风留綵服,瓜庐夜雨忆春锄。山阳地下无穷恨,满目寒云泪洒裾。

逾岭身更轻,疾下忽如坠。俯指莲师龛,窈然落深翠。

以竹为之天,日色不到地。僧房如蜂房,遍向深岩缀。

修笕鸣斋厨,净香发经笥。未离簪组身,焉谢烹炮味。

普救遍众生,儒佛原同意。

无苗何处寻黄犊,露地谁家觅白牛。

一坞深复深,见花不见树。人间可避秦,何必桃源路。

细雨宜松不恶侵,要看参汉长春阴。千年骨肉寒烟陇,百叶云仍秋露心。

白日乾坤人事换,青山今古世情深。翠涛声惨愁云鹤,岁岁群悲酹远林。

宝月乘鸾空复情,颇嫌携重爱携轻。
犀皮赤柄携伤俗,细骨洪蕉竟入清。
格调不殊蒲处士,工夫全藉楮先生。
文饶空赋桐花凤,绚丽虚成画史名。

羲轮流驶入初伏。滂沛陡倾珠万斛。凉生小院净纤埃,黛抹远峰拭新沐。

挥箑相将出门去,踏遍高原与幽谷。小桥流水涨初平,深林啼鴂呼相逐。

亭亭隔陇几株松,袅袅绕篱数竿竹。款扉剥啄惊小尨,跣足科头客不速。

主人笑道兼味无,脱粟盘飧唯苜蓿。薰风徐引碧筒杯,香气早传红玉曲。

不将诗律缚老饕,细数酒筹难更仆。笑把闲题信手拈,分来险韵频眉蹙。

相与冥搜刺史肠,畴能不负将军腹。击钵催成绮席开,温铛煎沸清醅熟。

欢呼进酒大斗倾,头上片云疑欲覆。归去归去约重来,屋小于舟难托宿。

石磴高轩榜静游,度年红叶少惊秋。
使君会得山僧意,不放笙歌到上头。

怪朝来、片红初瘦,半分春事风雨。丹山碧水含离恨,有脚阳春难驻。芳草渡。似叫住东君,满树黄鹂语。无端杜宇。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

阳关唱,画鹢徘徊东渚。相逢知又何处。摩挲老剑雄心在,对酒细评今古。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