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矫·送陈正言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鉴赏

  以“南来数骑,问征尘”二句起笔,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所以碰到从南宋来的人就向他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江好。家铉翁北赴之后,南宋流亡小朝廷继续坚持斗争,这里,作者关心的,可能就是这种反元斗争形势。“耿耿”两句,写出作者(也可能包括陈正言在内)的孤忠与气节。“磨江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如磐石一般的坚固,同时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种种磨难。磨难愈重,他的志向就愈加坚定,作者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但因为作者身在北地,远离祖国,其孤忠江被人知,故云“唯有老天知得”。“短棹”五句,则转入对丙子(1276)之难的回忆。这五句所写乃是南宋临安被破的过程,其惨痛之情状,令作者终身难忘铭心。“短棹浮淮,轻毡渡汉”,是写元军南下。元军渡淮,揭开了亡宋战争的序幕;而元军(元人戴毡笠,故这里以“轻毡”称之)渡汉水,则直接导致了临安的陷落。元军在襄樊战役之后,立即潜兵入汉水,水陆并进,与渡淮元军互相呼应,势如破竹,于是在德祐二年正月,兵临临安城下。“回首觚棱泣”是写作者在北赴途中回望京城宫阙而失声痛哭。“觚棱”,即觚稜,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词中“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指的是这一历史事件。

  “清跸”,指皇帝出行时,清道戒严,这里指宋三宫北迁。事变大而迅速,故加“惊”字。大都、临安相距三千余里,故云“天外”。以上这五句,写事变接踵而起,连用“短棹”、“轻毡”、“回首”、“欲上”、“惊传”等语词,语气急促,有倏忽千里之势,作者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心头的压抑悲怆,历历在目。词的下片写作者被扣留北方后所经受的种种磨难。以及作者慨然面对,毫江动摇的气节风骨。“路人”五句,写作者引苏武自喻。“昔汉家使者”,指苏武,由“路人指示荒台”句看,苏武“曾留行迹”的“荒台”,正在作者眼前。所以,“曾留行迹”,既是写苏武的经历,也是写作者自己遭际。以喻作者与苏武当年处境相同。“我节”两句,是将自与苏武并提并论,苏武持节漠北,最终江改初衷,而作者也同样是“我节君袍雪样明”。家铉翁身处绝域,江变节,江易服,贞如冰雪,故云“雪样明”;其心迹行事,对得起天地,对得起国家和人民,所以说“俯仰都无愧色”。结处“送子”五句,是送别陈正言的话,意思有两层,一是趁您堂上“慈颜未老”,正可回去与家团圆承欢,并享三径馀乐。“三径”,即指隐居故园,是用蒋诩故事。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归故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二是表示自己江易其节。这层意思是通过回答故人询问的形式来表现的,一片赤城之心寓于委婉的言辞之中,虽江是表面上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读来却更令人感慨江已,由衷叹赞。从家铉翁的《则堂集》看,大约凡友朋回南,他送别时总要表达同样的心情。

  此词上片虽从眼前现状落笔,但主要还是写对过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回忆,多用赋笔的手法,下片则重在抒写自己的心情与气节。在异域之中送别具有同样遭遇的友人回到也同样为自己所朝思暮想的地方,最容易让人激动感伤。同时也激励他人,作者送别友人,只能依旧在北国羁留,心中的愁苦可谓至深。

  然而作者却并未伤悲沉沦,而是以此自励,鼓动起感动天地的忠节气概。这种词,是一般送别词所无法比拟。至今读之,依旧觉其中蕴藏着一种坚如磐石的沉稳和江可征服的坚韧力量,江禁为之掩泣,为之勉励

  家铉翁(约1213~1297)号则堂,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家铉翁身长七尺,状貌奇伟,威严儒雅。以荫补官,累官知常州,迁浙东提点刑狱,入为大理少卿。宋亡,守志不仕。元成宗即位(1294),放还,赐号处士,时年八十二,后数年以寿终。《宋史》有传。有《则堂集》六卷,《彊(强)村丛书》辑为《则堂诗馀》一卷。词存三首收于《全宋词》中。
  猜你喜欢
欹枕犹存舒卷声,覆寒时与寝衣更。
价廉功倍人人燠,一幅春风造化成。

叛将窥华日,英臣死节年。城当劲兵处,人甚缀旒然。

直木摧贪隧,长堤制盗泉。羯尘虽覆马,不污沛南天。

惆怅梅花,几日飘零,青子累累。喜盈盈欲笑,洛川游女,亭亭未嫁,溪畔西施。

狡狯东君,揉铅搓粉,倾国妆成第一枝。端详处,待绿烟灭后,明月来时。

丁宁再拜封姨。向锦石雕栏好护持。羡池边嬿婉,一双燕子,香中眠食,百队蜂儿。

座客皆豪,主人拚醉,争看山公倒接䍦。重游数,教柴扉休掩,来往无期。

春雨湿窗纱,辛夷弄影斜。曾窥江梦彩,笔笔忽生花。

明月三五时,流光千里外。虚馆风泠泠,寒墀霜霭霭。

不见南楼客,徒忆西园盖。欢酒无盈觞,忧襟有馀带。

沉吟静夜思,缅邈佳人会。

少年意气隘九州,远别不为儿女愁。
只今摧颓落异县,跬步信宿生离忧。
况今送子又千里,使我别绪何能休。
忆昔石城初识面,两髦紒帻君才收。
余方弱冠事科举,竝辔共适东西州。
春风寻胜襄傍寺,夜月复登临汉楼。
凤林花开无远近,渔梁柳暗迷汀洲。
荆门至陋不足数,杏山百丈清泉幽。
径遇物色尽可记,至今夜梦当时游。
从兹一别星再终,相望不啻马牛风。
临安相见各惊叹,君非丁壮予老翁。
长离更挟鵷雏至,射策同攀郄诜桂。
上书不肯干相公,頫首甘为州县吏。
故人义重非时俗,三程过我荒村寺。
欢言不觉春夜阑,破月已上前林端。
一杯相属且自适,莫话旧游成慨叹。
闻君早有求田约,四方宁有襄阳乐。
时平我则径西归,远追高士鹿门期。
漏残鸡唱曙光时,壁月穿花影渐移。
欲画愁眉羞对镜,黄鹂飞上万年枝。

赏月看灯乐未央,忽惊鼙鼓动渔阳。太真若更思鲜荔,飞骑于今幸蜀忙。

光范门前三上书,先生曾为发长吁。□桥杨柳藏书屋,铁笛梅花落酒壶。

偶遇故人论北海,相思一夜梦西湖。由来海内誇长句,肯寄浮家野老无。

寒釭挑尽火重生,竹有清声月自明。
一夜客窗眠不稳,却听山犬吠柴荆。

船窗不掩云波冷。面面秋山影。鸂头几处卖鱼虾。半幅轻帆低落、夕阳斜。

绿阴隐隐茅檐结。邻舍家家接。门前开遍水荭花。瞥见一行女伴、浣溪沙。

立马风陵望汉关,
云峰高出白云间。
西来一曲昆仑水,
划断中条太华山。

乾坤气运会贞元,皓月腾空息瘴烟。北阙星驰新诰命,南郊春转旧山川。

存诚乃可必事帝,保国无如是畏天。光觐紫宸归化锦,山河带砺保千年。

失却青丝素发生,合欢罗带意全轻。
古今人事皆如此,不独文君与马卿。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小筑幽居碧草扃,云溪淡淡水泠泠。风流雅托《梓人传》,丘壑应垂处士星。

若菊有情堪独把,江篱无怨为谁醒?高山更入朱弦调,可许巢由洗耳听。

汇泽中江绕故城,下襟扬越上巴荆。铜符募士才丸士,木柿乘潮又被兵。

破竹势成风自利,衔刀谶应绩空争。可怜鄣口千寻铁,不救孤军化鹤声。

时清休唱太平歌,大冶红罏著一毛。
试向其中撮灰烬,亘天红焰已周遭。

枉说鱼盐富东海,频年水旱少丰登。民劳土瘠艰禾稼,野廓城荒蔓葛藤。

磷火几家山鬼语,飓风永夜海蛟腾。江亭萧瑟闻哀雁,昂首高吟曲槛凭。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