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便即 一作:即便)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裙带 一作:罗带)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撩开门帘,只见一轮新月悬挂夜空,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对着新月细语喃喃,旁人难以听清,只有微微的寒风,吹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注释
拜新月:唐教坊曲名。拜新月起源于远古对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风俗。拜新月的时间是在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或中秋节之夜。古代妇女拜新月是为了祈求夫妻团圆、幸福长寿。拜,叩拜。
开帘:撩开门帘。
即:立即。
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

鉴赏

  古诗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李端的《拜新月》即其一例。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赏析二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两句写闺中女子开帘见月,立刻下阶便拜,写出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便即”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这两句三个字特别传神,“见”呈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惊喜与心田的忽然开朗,“下”是“见”后的自然动作,由心情使然,会让人觉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阶,而神色开悦可喜。刚下台阶神速下拜, “拜”既体现了诚和信,又见到了内心的迫切。这两句以三个动作来表情,也为下两句作铺垫。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两句刻画她感情专注而又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娇羞神态。“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此诗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时间不详。唐代妇女拜新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被称作是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响到后世。古代妇女往往用拜月之俗来寄托内心的心愿或哀思。诗人李端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猜你喜欢

晖晖初日上帘钩,漠漠清寒透衲裘。雪棘并栖双鹊瞑,金环斜绊一猿愁。

廉宣卧壑松楠老,王子穿林水石幽。戏事自怜除未尽,此生行欲散风沤。

深院虎溪竹,远公身自栽。多惭折君节,扶我出山来。
贵宅安危步,难将混俗材。还投辋川水,从作老龙回。

世事多奇遇。快人心、天人合发,英雄侠女。阅世竟无如公者,决定终身出处。

特特问、君家寓所。逆旅相依堪寄托,好夫妻、端合黄金铸。

女萝草,附松树。

尸居余气何须惧。问隋家、驱鱼祭獭,为谁辛苦。况是荒荒天下乱,仙李盘根结固。

更无奈、杨花自舞。悔不当初从嫁与,岂留连、一妓凭君取。

远人也,越公素。

出国门驱薄笨车,抽帆万里指吾庐。亦知蜀道真难上,可奈长安不易居。

糊口那能还井邑,因人转得问乡闾。寒宵预想巴渝月,峡石林猿入梦虚。

积雨霖霄忽报晴,元来依旧有清明。
霜天护取晴牢着,莫放寒云半点生。
欺天行当吾何有,立地机关子太乖。
五百青蚨两家阙,白洪崖打赤洪崖。

渡入蒹葭即草庐,云深三径俗尘疏。青苔昼掩维摩室,红叶秋生水竹居。

谢客湖田常挂榻,送僧山寺漫停车。已知杖履归来晚,独逞天风唱步虚。

五里潭连七里潭,下滩船压上滩船。米滩险急三湾隘,飞渡危崖乱石颠。

晨出南浦桥,不见桥上楼。但见火烧骨,桥下水不流。

北风吹枯树枝,无一人来游。妖鸟群啄鸣啾啾,汝何不此地重起楼。

吴盐大舶来,越珍衔舳舻,豫章之火心大荼。

溪岭无千里,崎岖半月间。事机须勇退,天意许生还。

顺处从多厄,趋时免强颜。越禽忻我往,长路语关关。

夏云多杂色。
红光铄蕤鲜。
苒弱屏风草。
潭拖曲池莲。
黛叶鉴深水。
丹华香碧烟。
临彩方自吊。
擥气以伤然。
命知悲不绝。
恒如注海泉。

春雨

润夭桃灼灼红,洗芳草茸茸翠。蝶愁搧香粉翅,莺怕展缕金衣。堪恨堪宜,耽阁酿蜂儿蜜,喜调和燕子泥。游春客怎把芳寻,斗巧女难将翠拾。

【梁州】看一阵阵锁层峦行云岭北,一片片泛桃花流水桥西。我醉来时怎卧莎茵地?难登紫陌,怎看罗衣?乾坤惨淡,园苑岑寂。每日家阴雨霏霏,几曾见丽日迟迟!辛苦杀老树头憎妇鸣鸠,凄凉也古墓上催春子规,阑散了绿阴中巧舌黄鹂。酒杯,食櫑。可怜不见春明媚,正合着襄阳小儿辈。笑杀山翁醉似泥,四野云迷。

【尾】叮咛这雨声莫打梨花坠,风力休吹柳絮飞。留待晴明好天气,穿一领布衣,着一对草履,访柳寻春万事喜。

南风连天吹不止,雨急翻江潮头起。村村打鼓防水来,城外忽添三尺水。

水汹汹,哀吾农。高田束手已无策,须臾又作蛟龙宫。

我来城边望,四野阴凄凄。群呼走登屋,屋倒不可栖。

残阳一角悲秋草,白骨千年终不保。有家还比无家愁,有田转羡无田好。

吁嗟乎!此日之灾更切肤,民隐不达将溃疽。县官恐,跄踉趋。

请蠲议赈语郡守,郡守不问民其鱼。越日郡守来,云是亲勘灾。

茫茫大水不得进,高田低田安在哉!君不见,大江边,惨呼天。

弃儿为蛇食,卖儿不值钱。挈老携幼饿且死,十里五里无人烟。

生年三十五,读书亦荷补。况今手无尺寸柄,未得与尔诉冤苦。

侧闻灾簿上有司,见之忍使将流离?民兮民兮听吾语,圣朝宽大尔所知。

藏书满天下,之子独间关。襆被穿云往,残碑拓险还。

羊肠疑汉史,鸟迹辨嵩山。叹息草元者,栖栖蓬户间。

淮流一挥手,千里隔江深。远道关山迥,天涯烽火侵。

断云羁旅梦,残月故园心。心事凭书慰,鳞鸿幸未沉。

服劳安敢便宁居,困厄无端智力疲。性外固非心所急,日间自有义当为。

自强愿法天行健,昏妄那堪已性愚。从古宴安如酖毒,春冰虎尾忽忘危。

春草绵绵岱日低,山边立马看摩笄。
黄莺也解追前事,来向夫人死处啼。
庞眉策起貌棱层,见佛元来却不曾。
南岳天台相撞著,被人唤作捉秦侩。
浪卷双溪神物化,烟横三岸电光飞。

无多屋宇,阑干几曲,垂荫不用五柳。秋香早觉墙阴放,偏是苦吟时节,最怀良友。

雨歇门前双桨至,喜共对、琴尊清昼。总不问、旧好新知,且分韵凉牖。

爱尔金荃丽句,藤枝桑屐,合在湖山相候。剧怜朱十,软红尘里,此际逍遥能否。

纵天涯有梦,那得今宵共杯酒。当筵底、漫辞沉醉,未到重阳,黄花先在手。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