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笛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当我登上城楼举日远眺,安庆绪的叛军已经迫近城北。
与外界隔绝无法了解敌情,天意如何胜负难以预料。
营门外星月低垂,连续苦战已被阵云笼罩。
白天黑夜在这更楼上面,隐约可以听到羌笛声声。
注释
岧(tiáo)峣(yáo):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
虏骑:指安庆绪的叛军。
附:紧贴。
城阴:城北。
风尘色:指敌情。
天地心:古代迷信,以为一切(包括战乱)都有上天安排。

赏析

  张巡于天宝中任真源县令,安禄山叛乱时,起兵戡乱,先守雍丘,后与许远共守睢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他们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亲率将士浴血奋战。这首诗即张巡在围城中耳听笛音、心怀激慨所写成的一曲壮歌。首联写孤城被围的紧张情形,颔联描绘浓郁的战斗气氛,颈联写战士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尾联则表现诗人忠贞不屈的崇高品格。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战斗的激烈和形势的险峻,表现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全诗语言洗炼,富有理性,沉郁苍凉。

  首联写登城俯瞰所见。和通常的登城览眺有别,作为守城的主帅,诗人的登临自是为了俯察敌情,故第二句即书即日所见敌军围城情景。着一“附”字,逼真地描绘出围城的叛军紧贴着城下的危困之状。诗人在守城后期与许远分城而守,他所分守的北城与东城,正是敌军的主攻方向,“虏骑附城阴”正显示出叛军密匝匝地紧紧围住城北的态势,既显示出形势的危急,也透露出一种责任感。

  颔联写登临所感。“风尘”承“虏骑”,“不识” “安知”, 因果关系显然。这是诗人坚守危城经年所获得的深刻体验认识和坚定信念。睢阳保卫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诗人与许远有兵六千八百人,而他们所抗击的安史叛军多达十三万。从至德二载正月到十月,大小四百余战,累计杀敌十二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如此巨大的战绩,如果主帅和将领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杰出的才能,如果没有广大士兵、民众的坚决支持,绝不可能支撑危局如此之久,更绝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战绩。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作为守城的主帅,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对“天地心”亦即天下民心向背所获得的深刻感受体验的艺术概括。它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而用“风尘色”来借指战争,则战尘弥漫的惨淡之色可见;用“天地心”来借指民心向背,而天地之心与人心浑然一体。故两句虽出以议论,却毫无枯率之病,而是既生动形象,又沉着深刻;境界亦开阔舒展,毫无逼仄之感。

  颈联,遥应首联而双伸展颔联进一步描绘睢阳守卫战的战略重任和战斗的艰苦情形。睢阳地处中原腹地,“营开”处本不会见“边月”,但如今虏骑长驱直入,睢阳已成抗击东线叛军的“边城”和主战场,起着屏蔽江淮、保卫唐王朝生命线的重要战略作用,故在作为军中主帅的作者眼中,营门之外的月亮也就成了“边月”。“近”字透露出边塞气氛的浓郁和守卫疆土的责任感。下句“战苦阵云深”则显示了战争的长久、艰苦、惨烈和战云弥漫层深的惨淡景象,“深”字同样透露出诗人心情的深沉凝重。

  尾联点明登楼闻笛,暗暗透露出以上三联所写的情景都是在登楼闻笛的过程中展现的。如果说“虏骑”句和颈联是写登楼所见,颔联是写登楼所感,则尾联便是写登楼所闻;点出“横笛”暗示系敌营胡兵所吹;说“旦夕”,则不只此日此夜,而是每天都能听到。这旦夕传来的胡兵吹笛声渲染出一种四面楚歌的气氛,“闻” 中自有所感,但诗人却只轻点即止,留下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体味。

  诗作于睢阳保卫战的后期,形势已经非常危急,这从“虏骑附城阴” “战苦阵云深”等诗句中可以看出。但诗中却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镇定从容的气度,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危城将破时的悲伤绝望和惊惶失措,也没有剑拔弩张之态,这正是诗人人格力量和儒将风度的体现。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也集中表现在这一点上。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驱所部攻阳。守将许远告急,诗人自宁陵引兵入睢阳,与许远共守孤城。这首诗作于围城中。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猜你喜欢

世事惟孤枕,吾生尚转蓬。共谁堪夜雨,何意更秋风。

已是霖铃苦,何当刻漏终。又闻翻溟滓,不是滴梧桐。

衰壑鸣蛩外,寒灯落叶中。忽明天似水,万里附冥鸿。

丽日千门,紫烟双阙,琼林又报春回。殿阁风微,当时去燕还来。五侯池馆频开。探芳菲、走马天街。重帘人语,辚辚绣轩,远近轻雷。
雕觞霞滟,翠幕云飞,楚腰舞柳,宫面妆梅。金猊夜暖、罗衣暗袅香煤。洞府人归,放笙歌、灯火下楼台。蓬莱。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
人许风流自负才,偷桃三度到瑶台。
至今衣领胭脂在,曾被谪仙痛咬来。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试墨时。十室邑中须有信,三人行处岂无师。

谋谟不讲还疏略,思虑伤多又忸怩。机会失时寻不得,尧夫非是爱吟诗。

雪后竹君子,霜前松大夫。梅残半点白,猿叫一声孤。

杜门惟一静,夏日不知长。
竹下小窗暗,灯前飞雨凉。
棋低无对手,饮少信中肠。
此意此时节,寻眠未用忙。

梅风薄扇黯吴天,如墨坐迷窗晓。乱鴂催春去多少。

青门白社,销年梦影,镜里逡巡觉。弹剑懒,著书迟,酒杯只称花枝照。

依旧去年人,閒恨萋萋似芳草。烟萝路背,画㡧苕山,倦枕还寻到。

是宽鞋瘦策旧经行,又飞絮、飞花故相恼。一叶去,省识临盟鸥渐老。

蝉蜕尘埃外,翛然世累轻。
开堂聊演说,杖锡遂飞行。
画妙人难及,诗豪我亦惊。
笔端游戏尔,法忍贵无生。

古月天不收,敌君三万秋。天孙弄明镜,光涌云间流。

忆昔放逐江南州,金陵女儿歌棹讴。草裹乌纱巾,散著紫绮裘。

酒酣把玉笛,直欲扪参历井、骑斗牛。醉中呼儿摇双舟,吾欲乘流下石头。

起来茫茫视八极,万里只有元丹丘。丹丘子,游人间,风尘何为往复还。

玉华山人近招我,九日朝帝苍梧山。

竹林饥午隐禅扉,合傍鸾栖亦此栖。
时一参寮茶供罢,可能无语到双溪。

山中岁熟酒盈尊,戏彩堂前庆有孙。燕入帘栊香满屋,雀喧江浒客填门。

东瀛细数桃重结,南海今推蔗倒飧。伏枕林塘惟药饵,渔舟未访武陵源。

昔年曾作青阳宰,今过池州百感俱。岂有仁恩濡小邑,空留宦迹入新书。

抚绥犹记三年久,暌别俄经一纪馀。遥望九华清可挹,卧云凝就谪仙居。

百味既含馨。
六饮莫能尚。
玉罍信湛湛。
金巵颇摇漾。
敬举发天和。
祥祉流嘉贶。

七夕佳期自古今,双星有烂夜沉沉。可怜乞巧楼前月,曾照长生殿里心。

鹊引凡情瞻绣户,蝶随秋梦入罗衾。斜河已没东方白,露湿幽兰思不禁。

霜幕风帘,闲斋小户,素蟾初上雕笼。玉杯醽醁,还与可人同。古鼎沈烟篆细,玉笋破、橙橘香浓。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清新,歌几许,低随慢唱,语笑相供。道文书针线,今夜休攻。莫厌兰膏更继,明朝又、粉冗匆匆。酩酊也,冠儿未卸,先把被儿烘。
客风吹雨送萧森,行尽江南是桂林。
万死投荒明主惠,一封排闼杞人心。
城临曲斗桄榔出,花暗春山瘴疠深。
弹剑长歌倍怜汝,许身吾亦爱南金。
清名传播到黄支,直节宁忧赵氏危。
虎尾蹈时都不畏,象台到日大为奇。
是行廊庙人皆怍,所过山川鬼亦知。
官职本为锡底鸩,伤今正论有谁持。

吾居半山上,绕屋犹峻岭。举头即见之,坐卧作墙屏。

忽复不可求,澒洞云万顷。初疑岸谷变,身不践人境。

俄顷如故常,突兀在屋顶。隐现须臾间,变态莫记省。

烟霞成痼疾,终日常炯炯。早阅金丹诀,未办卜灶井。

世乱一丘壑,斯志或可逞。鸣猿落空岩,翥鹤飏晴影。

石泉漱芳润,草木皆秀整。洞天有归路,未往心已领。

一年节律今还尽,犹向天涯寄客舟。巫舍箫竽喧竹坞,渔家灯火傍沙洲。

殷勤共敬新桃醒,弃废堪嗟旧历头。守岁通宵欲无寐,煎茶几啜渌瓷瓯。

格外谈,惊人句,懵懂禅和徒指注。灼然好个佛和光,言下迷宗空自忙。

赖有知音招庆在,譊讹一夏为雌黄。雌黄出,暗写愁肠寄知识。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