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笛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当我登上城楼举日远眺,安庆绪的叛军已经迫近城北。
与外界隔绝无法了解敌情,天意如何胜负难以预料。
营门外星月低垂,连续苦战已被阵云笼罩。
白天黑夜在这更楼上面,隐约可以听到羌笛声声。
注释
岧(tiáo)峣(yáo):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
虏骑:指安庆绪的叛军。
附:紧贴。
城阴:城北。
风尘色:指敌情。
天地心:古代迷信,以为一切(包括战乱)都有上天安排。

赏析

  张巡于天宝中任真源县令,安禄山叛乱时,起兵戡乱,先守雍丘,后与许远共守睢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他们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亲率将士浴血奋战。这首诗即张巡在围城中耳听笛音、心怀激慨所写成的一曲壮歌。首联写孤城被围的紧张情形,颔联描绘浓郁的战斗气氛,颈联写战士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尾联则表现诗人忠贞不屈的崇高品格。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战斗的激烈和形势的险峻,表现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全诗语言洗炼,富有理性,沉郁苍凉。

  首联写登城俯瞰所见。和通常的登城览眺有别,作为守城的主帅,诗人的登临自是为了俯察敌情,故第二句即书即日所见敌军围城情景。着一“附”字,逼真地描绘出围城的叛军紧贴着城下的危困之状。诗人在守城后期与许远分城而守,他所分守的北城与东城,正是敌军的主攻方向,“虏骑附城阴”正显示出叛军密匝匝地紧紧围住城北的态势,既显示出形势的危急,也透露出一种责任感。

  颔联写登临所感。“风尘”承“虏骑”,“不识” “安知”, 因果关系显然。这是诗人坚守危城经年所获得的深刻体验认识和坚定信念。睢阳保卫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诗人与许远有兵六千八百人,而他们所抗击的安史叛军多达十三万。从至德二载正月到十月,大小四百余战,累计杀敌十二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如此巨大的战绩,如果主帅和将领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杰出的才能,如果没有广大士兵、民众的坚决支持,绝不可能支撑危局如此之久,更绝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战绩。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作为守城的主帅,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对“天地心”亦即天下民心向背所获得的深刻感受体验的艺术概括。它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而用“风尘色”来借指战争,则战尘弥漫的惨淡之色可见;用“天地心”来借指民心向背,而天地之心与人心浑然一体。故两句虽出以议论,却毫无枯率之病,而是既生动形象,又沉着深刻;境界亦开阔舒展,毫无逼仄之感。

  颈联,遥应首联而双伸展颔联进一步描绘睢阳守卫战的战略重任和战斗的艰苦情形。睢阳地处中原腹地,“营开”处本不会见“边月”,但如今虏骑长驱直入,睢阳已成抗击东线叛军的“边城”和主战场,起着屏蔽江淮、保卫唐王朝生命线的重要战略作用,故在作为军中主帅的作者眼中,营门之外的月亮也就成了“边月”。“近”字透露出边塞气氛的浓郁和守卫疆土的责任感。下句“战苦阵云深”则显示了战争的长久、艰苦、惨烈和战云弥漫层深的惨淡景象,“深”字同样透露出诗人心情的深沉凝重。

  尾联点明登楼闻笛,暗暗透露出以上三联所写的情景都是在登楼闻笛的过程中展现的。如果说“虏骑”句和颈联是写登楼所见,颔联是写登楼所感,则尾联便是写登楼所闻;点出“横笛”暗示系敌营胡兵所吹;说“旦夕”,则不只此日此夜,而是每天都能听到。这旦夕传来的胡兵吹笛声渲染出一种四面楚歌的气氛,“闻” 中自有所感,但诗人却只轻点即止,留下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体味。

  诗作于睢阳保卫战的后期,形势已经非常危急,这从“虏骑附城阴” “战苦阵云深”等诗句中可以看出。但诗中却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镇定从容的气度,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危城将破时的悲伤绝望和惊惶失措,也没有剑拔弩张之态,这正是诗人人格力量和儒将风度的体现。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也集中表现在这一点上。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驱所部攻阳。守将许远告急,诗人自宁陵引兵入睢阳,与许远共守孤城。这首诗作于围城中。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猜你喜欢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见山堂上山如画,二十年前曾客来。
风絮满城归不得,江南老却贺方回。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我如汝年时,昉问便江戍。选阱如海深,望洋吁可怖。

汝今亦宜教,去作鳌峰主。有民环百里,待汝字而抚。

何以奉宽条,何以抚黎庶。惟公则生明,平心阅牒诉。

惟廉则寡过,莫受脂膏污。惟勤则集事,慎勿习逸豫。

惟俭可无求,只学我清苦。持此四字符,便是作县谱。

去家三百里,两地无多路。安问来与往,时走一健步。

居官而民宜,暌隔非所虑。三年课最归,可以见君父。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瞥眼春光,不见玉人携手。尽平芜、桃花渡口。酽红浓粉,尽教他欺瘦。

这回来、可能还有。

冷落空斋,自是长夜相守。更荧荧、灯残梦剖。霖钤未断,客心愁添否。

知多少、杜陵新酒。

伊人一水自徘徊,忽漫相逢胜友来。五色居中当玉露,三秋已尽愧金台。

屈闾泽畔形容悴,陶柳篱边兴味颓。心绪频年摇落甚,眼花空使为君开。

池台非雾。缥缈双溪路。家在江南佳丽处。看取谢公风度。
蟠桃酒酝千秋。金伙欲上看留。笑待锦花裀上,双鸾舞彻梁州。
室如悬磬众推贤。蓍草占来命尚邅。
不耐扊扅愁妇室,且歌欸乃上渔船。
杀青聊卒檀溪业,破白难耕好畴田。
外日同归鞯尚暖,依然清梦绕苕川。

奇峰倒映青冥立,绝壑高悬白雾开。万里无云见秋末,千林有雨向春回。

志意若不足,文书官有程。何如田亩间,脱落尘土星。

时时有佳客,烂醉秋风庭。

秋入长门殿,木落洞房虚。妾思宵徒静,君恩日更疏。
坠露清金阁,流萤点玉除。还将闺里恨,遥问马相如。

相知在知心,知心良独难。旦奭犹不保,何必慕金兰。

操琴向广陌,未奏泪先弹。伐国问仁人,邪佞固其端。

漫浪江湖万里天,苹花芦叶饱风烟。
五更惊觉家山梦,撇棹归来月底眠。

耆阇拂天表,祇洹开地灵。谁移珠林树,来凿白石扃。

穹隆耸一柱,斜入无光青。庄严两宝塔,七级捎奔星。

迦相枝倒垂,樛流延上荣。旁有紫竹林,迸露赤玉瑛。

裶裶五彩幡,累累九子铃。应贞袒右臂,龙女立媌娙。

天乳五百道,放出琉璃瓶。味如醍醐甘,色如羊脂凝。

老僧敬导客,我倦脚欲停。相从乞涧薪,就此煮茯苓。

闽中山水古所称,才入大关良足徵。前山将迎后山送,左江右岭来相仍。

或如青莲座中起,或如危屏半空倚。或如突出孤髻尖,或如周匝高城垒。

龙飞虎伏还凤鶱,纡回盘蹙断且联。中洼为溪下为谷,谽谺两壁皆倒悬。

旁窥无底到千尺,奔流撼地轰霹雳。长松密竹交乱藤,一磴盘云出深黑。

此时日高烟瘴清,仆夫步稳肩舆轻。徘徊瞻顾不暇给,陡使目眩心神惊。

不知造物何为者,百怪千奇漫陶冶。古今画史纵绝妙,假尽丹青孰模写。

吾狂素欲效子长,周游历览遍八荒。宦途十年困羁梏,梦中丘壑心茫茫。

薄才天遣寓此地,山水有缘疑夙契。短歌聊尔答山灵,他时拟作南行记。

一角斜阳在酒旗,马因长路觉行迟。云光白到天垂处,野色青如雨过时。

箫鼓东风人赛社,胭脂北地客留诗。颍川遗迹犹存否,我欲披苔读旧碑。

无那青山笑白头,抽簪聊复小句留。不知陆羽泉南社,何似黄冈县里楼。

风月无边多暇日,溪山第一况新秋。藕花开落闲门掩,飞来飞去几点鸥。

雨气净群绿,花香霏一庭。清瓯浮淡月,凉几卧繁星。

镫影独摇碧,虫声深隐青。明朝拟联骑,霁景眺江亭。

蓬山学士文章伯。尊前风味谁能敌。新觅似花人。添成小院春。
玉纤呵翠袖。满劝金杯酒。寿酒莫辞斟。酒深人意深。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