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峰亭记

  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吾卜居于南山,距县治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迤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堰池塘而已,亦无大流。至于远山之环绕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则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

  出大门,循墙而东,有平岗,尽处土隆然而高。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其上有古松数十株,皆如虬龙,他杂树亦颇多有。且有隙地稍低,余欲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池之东北,仍有隙地,可以种竹千个。松之下筑—亭,而远山如屏,列于其前,于是名亭曰“数峰”,盖此亭原为西北数峰而筑也。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不下数十金,而余力不能也,姑预名之,以待诸异日。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天性爱好山水,而我们桐城县的山水特别秀丽,优于其他县。我选择在南山居住,离县城二十多里,前后左右都是平缓的丘冈,绵延曲折,层叠不尽,而惟独没有大山;水则只有池塘和人工修建的小水塘而已,也没有大江大河。至于环绕四周的远山,有的在十里以外,有的在二三十里以外,浮动着雾气,一片碧绿,层层叠叠,立于云外。我曾经认为观赏远山意趣更好,所以这里虽然没有大山,也未尝不令人愉悦。出了大门,沿着院墙向东,有平缓的土丘,土丘的尽头土堆突然升高。大概因为我盖的房屋面向西南,但是此地却面向西北,所以西北方的各个山峰都侍奉在我的襟袖之间。山上有古松数十株,株株都像盘屈的龙蛇,也有很多其他的杂树。而且有块空地,比较低洼,我打算在这里凿掘一个水池养鱼种荷花,再在池边上种植数十株垂柳。水池的东北方,也有一一块空地,可以种植上千株茅竹。古松的下面再建一个亭子,远处的青山就像屏风一样,陈列在亭子的前面,因此给亭子命名为“数峰”,意思是这个亭子原本为西北那几座山峰而建。估计凿水池、建小亭、种竹的费用,不下几十两银子,可是我的经济能力是达不到的,姑且预先取好名字,等待来日。
注释
甲:冠,优。
卜居:择地而居。
逶迤(wēiyí):绵延曲折。
陂(bēi):池塘。
堰(yàn):人工筑坝蓄水的小水塘。
浮岚(lán):山里浮动的雾气。
飞翠:好像在飞动的青山。
隆然:突起。
面:朝,面向。
“尽效”句:意谓西北诸峰,历历在目,有如近在怀抱之中。效:致。
虬(qiú)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这里用以形容松树的形状盘曲如龙。
隙地:空闲的土地。
个:竹子株数的量词,因竹叶末梢形似“个”字,故有此指。
远山如屏:远山排列像屏风一样。
盖:发语词,用在句首。
金:一两银子曰“一金”。
姑:姑且、暂且。

赏析

  第一段写居南山岗,喜得闲看远山的乐趣,先实写空间,言所居之南山无大山大流,接着由近而远,言看远山更佳;第二段写拟构“数峰亭”,将营造幽雅怡人的佳境,承前述提出未来欲凿池、种竹、筑亭的计划。写作风格清新可爱,简洁锋利,生动酣畅,别有特色,是“实空间”与“虚时间”结合的佳作。

  第一段开篇明义,提出“余性好山水”,与山水有缘、与大自然有缘。接着叙述“山水奇秀,甲于他县”的桐城故乡。作者“卜居”的南山,“独无大山”,“亦无大流”,但是幸有“逶迤”的平岗,“环绕”的远山,能弥补自然环境的不足。接着作者便以浓墨重彩写出“看远山”的佳趣:“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远山”山水画卷。作者接受大自然的抚慰,感情和大自然和谐融合,从内心深处感到“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肯定了“看远山”的乐趣。

  第二段先叙述宅东岗顶“隆然”,适宜建亭,再叙述岗顶“面向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岗上已有“古松数十株”,盘曲苍劲;岗下“隙地”再“种竹千个”,清影摇风。作者尚恐不能极其清幽,拟在“隙地”上“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精心谋划,拟营造一个幽雅怡人的环境。最后一句“余力不能也”“以待诸异日”,点出作者毕竟是“数十金”不能支付的寒士,空有一番宏愿。

  这篇文章概括、详尽、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数峰亭的景观。“数峰亭”是作者构想之亭,而非实景。作者驰其想象,写来如见其景,如历其境。文末笔锋一转,写其力不能支付凿池、构亭、种竹之费,“姑豫名之,以待诸异日”,才将读者带回冷峻的现实。也正因为生活所迫,戴名世以半生的积著,只换得半年的安闲。他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夏退居南山,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即离开南山,再度赴京,准备明年之谒选,从此,至死才归葬南山。其所谓“以待诸异日”,则成了永久的遗憾。文章于清幽之境中表现了作者孤傲的人格。文中自然流荡着一种淡泊安闲的情趣。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戴名世仕进无望,大有归隐故园的意向。于是以自己十五年教书所得的近千两银子委托友人赵良冶购田十五亩、筑新宅一区,叫做“砚庄”(今属桐城市孔城镇清水村)。不久,戴名世卜居南山岗,著书之余,登岗远眺,历历在目的“西北诸峰”给予了他无穷乐趣,于是他提前预写了这篇《数峰亭记》。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猜你喜欢
黄花不负秋,与秋作光辉。
夜霜犹作恶,朝日为解围。
今晨岂重九,节意入幽菲。
孤芳擅天地,众卉亦已微。
殷勤黄金靥,照辉白板扉。
洁酒欲寿花,孔兄与我违。
清坐绝省事,未觉此计非。
夕英岂不腴,骚人自难肥。

野塘溶漾夕阳时,风淡云閒草半攲。会得腾身振衣否,不教春色在花枝。

楚水滇池万里游,使车重喜过巴丘。
千家树色浮山郭,七月涛声入郡楼。
寺里池亭多旧主,城中冠盖半同游。
明朝又下章华路,江月湖烟绾别愁。
山行颇觉兴悠哉,到此何妨饮一杯。
烂醉不须愁世事,明朝醉醒又愁来。

晨风改炎节,宵月绘秋图。云随风共驶,波与月相驱。

疏树凝暮霭,倒影入澄湖。流光浮幌荡,空色肃清癯。

乃知秋作气,凄冽出景孤。望望游氛霁,意展神为俱。

当兹众籁寂,聊复得真吾。

江上忆呜榔。杜宇声中过夏长。回首敬亭浓翠里,苍茫。

白苎何人劝一觞。

西子好湖浓。十里荷花绕画塘。记得吴山观落日,悲凉。

呜咽寒潮势未降。

男儿贵自立,弧矢昔所悬。相期在千古,不让今人前。

我年三十六,一第幸登天。蹉跎犹自悔,兀兀嗟穷年。

穷通虽有命,尔志当益坚。譬如登华岱,奋迹陟其巅。

且披邺侯架,更著祖生鞭。光阴如过隙,转瞬难久延。

桑榆收已晚,时逾境亦迁。门闾吾望子,勿复废钻研!

寂寞丘园卧,休论战胜肥。云英流几席,山翠湿裳衣。

梅福辞人役,桐江有客归。海鸥飞且止,相对已忘机。

男儿一堕地,万事不由人。茫茫陆海中,悠悠阅冬春。

但随心所慊,安问世所亲。语默定枢阅,啼笑适天真。

闭户谢交游,欲杀谅无因。枯枝栖逸鸟,恬波伏潜鳞。

口实不自谋,馀事何足陈。

今夕知何夕,此声非恶声。窗前疑月色,枕上误天明。

未必皆三唱,惟应只四更。姑苏城外寺,此际已钟鸣。

昨朝醉田间,欲借山为枕。青山不肯前,却枕白云寝。

阳律亢。
阴晷伏。
耗下土。
荐穜稑。

炀帝行宫俯蜀冈,木兰亭榭已荒凉。可怜九曲池中水,犹带哀音过柳塘。

枝上流莺千啭巧。好梦方成,又把人惊觉。临镜慵妆眉淡扫。

罗衣宽尽腰肢小。

别久啼多音信少。应是娇波,不似当年好。帘卷东风深院悄。

落红满地和芳草。

万峰翠插锁萦纡,一沼光涵湛碧虚。
驯虎旧闻输野鹿,化龙俄已失金鱼。
白莲尚结高僧社,古木全荒隐士庐。
襥被须期借禅榻,尽穿荦确与崎岖。
催花一霎雨依微,芳迳泥香草色萋。
可是一春天气冷,牡丹开了未莺啼。
关河豁静晓云开,承诏秋祠太守来。山霁莲花添翠黛,
路阴桐叶少尘埃。朱轓入庙威仪肃,玉佩升坛步武回。
往岁今朝几时事,谢君非重我非才。
五曲云崖有许深,石门书屋著修林。
堂堂不泯清风在,一片寒潭印我心。
湘云随雁断,楚路背人遥。

衰草茫茫洞日暄,周遭四望有平原。山交一瀑来天地,云过诸峰互吐吞。

名世人应龙作友,幽居山似鹿为门。汉唐亭榭皆尘土,踪迹岩崖付酒尊。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