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吾卜居于南山,距县治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迤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堰池塘而已,亦无大流。至于远山之环绕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则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
出大门,循墙而东,有平岗,尽处土隆然而高。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其上有古松数十株,皆如虬龙,他杂树亦颇多有。且有隙地稍低,余欲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池之东北,仍有隙地,可以种竹千个。松之下筑—亭,而远山如屏,列于其前,于是名亭曰“数峰”,盖此亭原为西北数峰而筑也。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不下数十金,而余力不能也,姑预名之,以待诸异日。
第一段写居南山岗,喜得闲看远山的乐趣,先实写空间,言所居之南山无大山大流,接着由近而远,言看远山更佳;第二段写拟构“数峰亭”,将营造幽雅怡人的佳境,承前述提出未来欲凿池、种竹、筑亭的计划。写作风格清新可爱,简洁锋利,生动酣畅,别有特色,是“实空间”与“虚时间”结合的佳作。
第一段开篇明义,提出“余性好山水”,与山水有缘、与大自然有缘。接着叙述“山水奇秀,甲于他县”的桐城故乡。作者“卜居”的南山,“独无大山”,“亦无大流”,但是幸有“逶迤”的平岗,“环绕”的远山,能弥补自然环境的不足。接着作者便以浓墨重彩写出“看远山”的佳趣:“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远山”山水画卷。作者接受大自然的抚慰,感情和大自然和谐融合,从内心深处感到“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肯定了“看远山”的乐趣。
第二段先叙述宅东岗顶“隆然”,适宜建亭,再叙述岗顶“面向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岗上已有“古松数十株”,盘曲苍劲;岗下“隙地”再“种竹千个”,清影摇风。作者尚恐不能极其清幽,拟在“隙地”上“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精心谋划,拟营造一个幽雅怡人的环境。最后一句“余力不能也”“以待诸异日”,点出作者毕竟是“数十金”不能支付的寒士,空有一番宏愿。
这篇文章概括、详尽、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数峰亭的景观。“数峰亭”是作者构想之亭,而非实景。作者驰其想象,写来如见其景,如历其境。文末笔锋一转,写其力不能支付凿池、构亭、种竹之费,“姑豫名之,以待诸异日”,才将读者带回冷峻的现实。也正因为生活所迫,戴名世以半生的积著,只换得半年的安闲。他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夏退居南山,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即离开南山,再度赴京,准备明年之谒选,从此,至死才归葬南山。其所谓“以待诸异日”,则成了永久的遗憾。文章于清幽之境中表现了作者孤傲的人格。文中自然流荡着一种淡泊安闲的情趣。
少列吾姑子,怀能负俊良。歌诗追李杜,笔札出钟王。
道指三千远,年踰六十亡。嗟哉长已矣,冠剑失威光。
明发山溪一雨馀,昨来暑气半分无。何人道是三衢远,挂起东风十幅蒲。
凉雨新沐,秋花遍墙角。门对远山,山带斜阳,葱茏相属。
明月今宵巳自满,又争柰、素娥幽独。向天涯,望月兴怀,愁多如簇。
年岁促,欢去速。意易足,事难续。镜掩懒重开,纵春风,也不解、染黄成绿。
陇首孤云去无际,草上露华白如玉。且深下红帘,倒金樽醽醁。
士有不可识,亦有不可知。一官彭泽速,屡考中书迟。
君今苦欲去,去此将安之。阳谷初来甫五月,长安为令居京师。
辇毂从容少奔走,朝廷礼数随班司。昨同府尹朝月朔,并领父老趋丹墀。
君王郊禋卤簿出,田烛照映五丈旗。此时簪笏簉鹓鹭,似胜泥潦迎旌麾。
请沐幸与妻孥乐,白事免遭官长嗤。鬵釜弗肥茹蔬蔌,桁杨肯用参书诗。
董宣元不妨彊项,匡鼎兼之能解颐。正堪讴习中和颂,何以学赋归来辞。
乞休未便即赐允,投劾谁更容狂痴。国子先生闇世务,有酒尚可同襟期。
官粟奚必六百石,邴公此意良足师。君不见时清草泽麟凤起,君不见山空蕙帐猿猱悲。
君乎君乎稍且住白厓,丹水明年待君君何疑。
冲寒理游屐,入径破苔行。岚气纷纭上,花香断续生。
沙平鸥乱立,树冷鸟无声。为惜芳时过,清尊且尽倾。
我本钓鱼客,秋江晚候潮。雁归芦苇岸,人倚木兰桡。
细语互相答,野情如见招。隔波听未彻,云水两迢迢。
春来燕市解金貂,取酒听红箫。银烛残时,玉山颓也,一曲转无聊。
刚到销魂魂已断,人似柳条条。鲛袖裁香,鸾鎞卧月,休说郑樱桃。
梵宇峥嵘枕石头,倚风极目立荒丘。黄花覆地初经雨,白雁横云带远秋。
城郭已非山故在,江淮失险水空流。衲僧八十仍多病,抆泪殷勤说故侯。
飞沙羃羃路曼曼,万籁风声重晓寒。涉涧跻危任劳役,服勤王事敢辞难。
文君真知音,私奔司马氏。阮籍真好色,邻家恸处子。
惟此真之中,邪正亦倍蓰。然宁侧其冠,不必纳其履。
刑罚可失出,褒贬腌逼里。历观史传中,竞艳每书此。
一时爱其才,春秋紊大旨。且令炫才者,越礼有所指。
风俗自兹靡,责归作俑始。
